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土中结合水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关于结合水测试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关于强弱结合水的界限划分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结合水对软粘土工程特性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结合水与土体液塑限特性关系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2 结合水与土体强度特性关系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结合水与软土渗流特性关系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4 结合水与土体流变特性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第17-19页 |
1.4.1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7-18页 |
1.4.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结合水的形成和性质分析 | 第19-26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水土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19-25页 |
2.2.1 强弱结合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19-20页 |
2.2.2 粘土的矿物成分与微观结构 | 第20-22页 |
2.2.3 粘土矿物与孔隙水的作用力 | 第22-23页 |
2.2.4 扩散双电层理论(Gouy-Chapman理论) | 第23-25页 |
2.3 本章小节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土中结合水的测试方法及测试分析 | 第26-48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试样的制作及物理力学性质 | 第26-31页 |
3.2.1 试样的制备方法 | 第26-27页 |
3.2.2 试样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 | 第27页 |
3.2.3 试样的微观参数及其测试 | 第27-31页 |
3.3 结合水测定方法及测试试验 | 第31-35页 |
3.3.1 本课题粘土表面吸附结合水实验测定方法 | 第31-33页 |
3.3.2 影响实验测定方法的因素分析 | 第33-35页 |
3.4 结合水测试结果分析 | 第35-46页 |
3.4.1 矿物成分对土样吸附结合水量影响试验 | 第35-40页 |
3.4.2 吸附结合水的经验计算分析 | 第40-41页 |
3.4.3 吸附结合水比重取值的影响分析及依据 | 第41-43页 |
3.4.4 结合水膜厚度与双电层厚度理论计算 | 第43-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吸附结合水含量与液塑限的关系 | 第48-59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土体的活动指数与结合水的相关性 | 第48-52页 |
4.2.1 试验方案设计 | 第49页 |
4.2.2 试验结果 | 第49-51页 |
4.2.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4.3 粘土结合水对液塑限含水量的影响分析 | 第52-58页 |
4.3.1 矿物成分对土体液塑限影响试验 | 第52-54页 |
4.3.2 孔隙液浓度对土体液限影响试验 | 第54-56页 |
4.3.3 液塑限的试验及理论计算公式推导 | 第56-57页 |
4.3.4 对液塑性影响作用机理分析 | 第57-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结合水对粘土强度与变形特性的影响分析 | 第59-84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结合水对粘土强度特性影响试验 | 第59-69页 |
5.2.1 不同含水量试样直剪试验方案设计 | 第60页 |
5.2.2 不同含水量试样直剪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0-66页 |
5.2.3 不同矿物成分试样直剪试验设计方案 | 第66页 |
5.2.4 不同矿物成分试样直剪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6-69页 |
5.3 结合水与粘土变形特性影响试验 | 第69-78页 |
5.3.1 剪切试验方案设计 | 第69页 |
5.3.2 剪切试验结果 | 第69-70页 |
5.3.3 剪切试验结果分析 | 第70-71页 |
5.3.4 无侧限试验方案设计 | 第71-72页 |
5.3.5 无侧限压缩试验结果 | 第72-73页 |
5.3.6 无侧限压缩试验结果分析 | 第73-75页 |
5.3.7 一维固结压缩试验方案设计 | 第75-76页 |
5.3.8 一维固结压缩试验结果 | 第76-78页 |
5.3.9 一维固结压缩试验结果分析 | 第78页 |
5.4 结合水对粘土工程特性影响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78-82页 |
5.4.1 结合水对粘土强度影响的作用机理 | 第79-80页 |
5.4.2 结合水与粘土变形影响的作用机理 | 第80-8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4-87页 |
结论 | 第84-85页 |
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附件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