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基本评价 | 第13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 论文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行政问责制的概述 | 第15-23页 |
2.1 行政问责制的基本概念 | 第15-17页 |
2.1.1 问责 | 第15页 |
2.1.2 问责制 | 第15页 |
2.1.3 行政问责制 | 第15-16页 |
2.1.4 行政问责制中的“责任”形式 | 第16-17页 |
2.2 行政问责制的构成要件 | 第17-19页 |
2.2.1 行政问责主体 | 第17-18页 |
2.2.2 行政问责对象 | 第18页 |
2.2.3 行政问责范围 | 第18页 |
2.2.4 行政问责程序 | 第18-19页 |
2.2.5 行政问责方式 | 第19页 |
2.3 行政问责制的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3.1 人民主权理论 | 第19-20页 |
2.3.2 法治政府理论 | 第20-21页 |
2.3.3 交易成本理论 | 第21-23页 |
3 西方行政问责制度概况及启示 | 第23-30页 |
3.1 西方国家的行政问责制度概况 | 第23-27页 |
3.1.1 美国的行政问责制度 | 第23-24页 |
3.1.2 法国的行政问责制度 | 第24-26页 |
3.1.3 日本的行政问责制 | 第26-27页 |
3.2 西方国家行政问责制对我国的启示 | 第27-30页 |
3.2.1 强化异体问责的作用 | 第28页 |
3.2.2 构建规范的问责法律体系 | 第28页 |
3.2.3 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问责程序 | 第28-29页 |
3.2.4 注重权力制衡,以权力制约行政权力 | 第29-30页 |
4 我国行政问责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9页 |
4.1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发展概况 | 第30-31页 |
4.2 行政问责案例及评析 | 第31-34页 |
4.2.1 典型问责案例 | 第31-33页 |
4.2.2 问责案例评析 | 第33-34页 |
4.3 我国行政问责制存在的问题 | 第34-39页 |
4.3.1 问责主体缺位、未能形成问责合力 | 第34-35页 |
4.3.2 问责对象难以明确 | 第35页 |
4.3.3 问责范围偏窄 | 第35-36页 |
4.3.4 问责程序不够规范 | 第36-37页 |
4.3.5 责任追究形式笼统,弹性大 | 第37页 |
4.3.6 行政问责法律依据缺失 | 第37-38页 |
4.3.7 行政问责文化滞后 | 第38-39页 |
5 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对策建议 | 第39-46页 |
5.1 推进行政问责中央立法 | 第39-42页 |
5.1.1 强化异体问责 | 第39-40页 |
5.1.2 明确问责对象 | 第40页 |
5.1.3 扩大问责范围 | 第40页 |
5.1.4 规范问责程序 | 第40-41页 |
5.1.5 建立完整的责任体系 | 第41-42页 |
5.2 加强行政问责配套制度的建设 | 第42-44页 |
5.2.1 加强政府的信息公开和政务透明 | 第42-43页 |
5.2.2 把行政问责制与开展政府绩效评估结合起来 | 第43-44页 |
5.3 弘扬行政问责文化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