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36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页 |
1.2 铜的概述 | 第10-11页 |
1.3 荧光 | 第11-12页 |
1.3.1 荧光概述 | 第11页 |
1.3.2 荧光产生的基本原理 | 第11-12页 |
1.4 荧光探针 | 第12-17页 |
1.4.1 荧光探针结构 | 第12-13页 |
1.4.2 常见荧光团 | 第13-17页 |
1.4.2.1 BODIPY类荧光团 | 第13-15页 |
1.4.2.2 其它荧光团 | 第15-17页 |
1.4.3 识别基团 | 第17页 |
1.5 荧光探针识别机理 | 第17-25页 |
1.5.1 光诱导电子转移(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PET) | 第17-19页 |
1.5.2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 | 第19-21页 |
1.5.3 分子内电荷转移(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ICT) | 第21-22页 |
1.5.4 激基缔合物(Excimer) | 第22-23页 |
1.5.5 聚集诱导荧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 | 第23-24页 |
1.5.6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xcited-State Intermolecular Proton Transfer,ESIPT) | 第24-25页 |
1.5.7 跨键能量转移(Through Bond Energy Transfer,TBET) | 第25页 |
1.6 化学反应型荧光探针 | 第25-34页 |
1.6.1 化学反应型荧光探针对于Fe~(3+)的检测 | 第26页 |
1.6.2 化学反应型荧光探针对于Hg~(2+)的检测 | 第26-27页 |
1.6.3 化学反应型荧光探针对于Ag~+的检测 | 第27-28页 |
1.6.4 化学反应型荧光探针对于Co~(2+)的检测 | 第28页 |
1.6.5 化学反应型荧光探针对于S~(2-)的检测 | 第28-29页 |
1.6.6 化学反应型荧光探针对于F~-的检测 | 第29页 |
1.6.7 化学反应型荧光探针对于Pd的检测 | 第29-31页 |
1.6.8 化学反应型荧光探针对于Cu~(2+)的检测 | 第31-34页 |
1.7 选题的意义 | 第34-36页 |
2 实验部分 | 第36-50页 |
2.1 主要仪器及化学试剂 | 第36-38页 |
2.2 总反应路线设计 | 第38-40页 |
2.3 总反应路线具体步骤 | 第40-47页 |
2.3.1 荧光染料BODIPY的合成 | 第40-42页 |
2.3.2 甲酰化-BODIPY的合成 | 第42-43页 |
2.3.3 中间体产物的合成 | 第43-44页 |
2.3.4 产物M_4的中间体合成 | 第44-45页 |
2.3.5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45-47页 |
2.4 荧光探针分子的光谱测定 | 第47-49页 |
2.4.1 溶液的配置 | 第47页 |
2.4.2 光谱测定操作步骤 | 第47-49页 |
2.5 核磁滴定实验和质谱检测 | 第49-5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0-65页 |
3.1 中间化合物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50页 |
3.1.1 中间化合物的合成 | 第50页 |
3.1.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50页 |
3.2 中间化合物及目标化合物的表征数据 | 第50-54页 |
3.3 荧光探针M_1的结果与讨论 | 第54-65页 |
3.3.1 荧光探针M_1的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 | 第54-55页 |
3.3.2 荧光探针M_1在可见光和紫外光(365nm)的对比 | 第55-56页 |
3.3.3 荧光探针M_1加入不同金属阳离子的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 | 第56-57页 |
3.3.4 荧光探针M_1加入Cu~(2+)的紫外吸收滴定光谱和荧光发射滴定光谱 | 第57-59页 |
3.3.5 荧光探针M_1金属阳离子竞争实验 | 第59页 |
3.3.6 荧光探针M_1常见阴离子竞争实验 | 第59-60页 |
3.3.7 pH对荧光探针M_1影响的检测 | 第60-61页 |
3.3.8 荧光探针M_1的检测极限 | 第61-63页 |
3.3.9 核磁滴定实验和质谱检测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6页 |
附录 | 第76-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情况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