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工业4.0时代来临 | 第9页 |
1.1.2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是促进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 | 第9-10页 |
1.1.3 首钢遗产保护研究热点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1.3.1 首钢遗产 | 第11-12页 |
1.3.2 工业4.0时代 | 第12页 |
1.3.3 工业遗产 | 第12页 |
1.3.4 再工业化 | 第12页 |
1.3.5 动态发展 | 第12-13页 |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框架 | 第13-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第2章 工业4.0与工业遗产 | 第15-33页 |
2.1 工业4.0 | 第15-17页 |
2.1.1 工业4.0理论 | 第15页 |
2.1.2 工业4.0与《中国制造 2025》 | 第15-16页 |
2.1.3 微笑曲线理论 | 第16-17页 |
2.2 当今工业遗产发展现状研究 | 第17-28页 |
2.2.1 国际工业遗产发展现状 | 第17-19页 |
2.2.2 中国工业遗产发展现状 | 第19-24页 |
2.2.3 北京工业遗产发展现状 | 第24-28页 |
2.3 工业遗产与工业4.0发展关系 | 第28-32页 |
2.3.1 同为工业化的产物 | 第28-29页 |
2.3.2 工业4.0与工业遗产“再工业化” | 第29-30页 |
2.3.3 首钢遗产与工业4.0的关系 | 第30-31页 |
2.3.4 德国工业4.0的代表区域:鲁尔工业区 | 第31-32页 |
2.4 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首钢动态发展特征研究 | 第33-49页 |
3.1 工业遗产动态发展理论框架 | 第33-42页 |
3.1.1 工业遗产动态发展理论 | 第33-34页 |
3.1.2 工业遗产动态发展更新层次 | 第34-37页 |
3.1.3 工业遗产动态发展模式 | 第37-42页 |
3.2 北京城市动态发展的现状特征 | 第42-44页 |
3.2.1 北京城市规划动态发展 | 第43-44页 |
3.2.2 北京与首钢动态发展特征 | 第44页 |
3.3 首钢发展的动态特征 | 第44-48页 |
3.3.1 首钢空间发展动态特征 | 第44-45页 |
3.3.2 首钢与社会事件同步的动态特征 | 第45-46页 |
3.3.3 首钢文化价值形成动态特征 | 第46-47页 |
3.3.4 首钢技术进步动态特征 | 第47-48页 |
3.4 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首钢遗产现有保护方式的评析 | 第49-62页 |
4.1 首钢现有战略发展规划评析 | 第49-50页 |
4.2 首钢遗产现有保护方式的评析 | 第50-58页 |
4.2.1 整体功能发展评析 | 第52-53页 |
4.2.2 工业遗产价值保护评析 | 第53-56页 |
4.2.3 生态环境修复评析 | 第56-58页 |
4.3 首钢遗产现有保护方案有待商榷问题 | 第58-61页 |
4.3.1 功能定位的“静态”发展 | 第58-59页 |
4.3.2 用地规划上的“不确定性” | 第59页 |
4.3.3 工业遗产技术价值的忽略 | 第59-60页 |
4.3.4 土壤修复问题上的滞后 | 第60-61页 |
4.4 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首钢遗产动态发展策略探讨 | 第62-71页 |
5.1 空间动态发展策略 | 第62-63页 |
5.2 功能动态发展策略 | 第63-66页 |
5.2.1 北京工业发展现状 | 第63-64页 |
5.2.2 现有功能发展改进意见 | 第64-65页 |
5.2.3 首钢工业遗产“再工业化” | 第65-66页 |
5.3 文化动态发展策略 | 第66-68页 |
5.3.1 现有文化的提炼 | 第66-67页 |
5.3.2 工业4.0时代文化的植入—文化+科技 | 第67页 |
5.3.3 运用APP促进文化的动态发展 | 第67-68页 |
5.4 技术进步动态发展策略 | 第68-69页 |
5.4.1 首钢工业技术的传承 | 第68-69页 |
5.4.2 智能工厂与工业遗产的互动 | 第69页 |
5.4.3 工业4.0技术对外开放展示 | 第69页 |
5.5 生态环境修复动态发展策略 | 第69-70页 |
5.5.1 土壤修复“时间差” | 第69-70页 |
5.5.2 生态治理的净化展示场 | 第70页 |
5.5.3 环境智能监控中心的设置 | 第70页 |
5.6 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展望与不足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中文文献 | 第73-74页 |
外文文献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