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一章 纪录片《阿诗玛“回响”》的创作思考 | 第10-24页 | 
| 1.1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 1.1.1 “非遗”题材纪录片综述 | 第11-14页 | 
| 1.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当下的发展空间 | 第14-15页 | 
| 1.2 本设计的研究目的与价值 | 第15-18页 | 
| 1.2.1 回溯历史内涵 | 第15页 | 
| 1.2.2 彰显民族精神 | 第15-16页 | 
| 1.2.3 呈现文化价值 | 第16页 | 
| 1.2.4 实现历史呈现与现实表达的交融 | 第16-18页 | 
| 1.3 本设计的主要内容 | 第18页 | 
| 1.4 创作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1.4.1 创作思路 | 第18-20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 1.5 作品创新点 | 第20页 | 
| 1.6 工作流程 | 第20-24页 | 
| 1.6.1 前期准备阶段 | 第20-21页 | 
| 1.6.2 中期拍摄阶段 | 第21-22页 | 
| 1.6.3 后期剪辑合成阶段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纪录片《阿诗玛“回响”》前期准备 | 第24-34页 | 
| 2.1 纪录片《阿诗玛“回响”》的主题选定 | 第24-26页 | 
| 2.2 影片主要内容与主要段落的拟定 | 第26-29页 | 
| 2.2.1 拟定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 2.2.2 拟定主要段落 | 第28-29页 | 
| 2.3 影片的结构框架 | 第29-30页 | 
| 2.3.1 对传承内容呈现的审美诉求 | 第29页 | 
| 2.3.2 对传承人生活以及非遗所处文化生态的记录和反思诉求 | 第29-30页 | 
| 2.4 拍摄策略与分镜头脚本 | 第30-34页 | 
| 2.4.1 拍摄策略 | 第30-31页 | 
| 2.4.2 分镜头脚本的撰写 | 第31-34页 | 
| 第三章 纪录片《阿诗玛“回响”》中期拍摄 | 第34-40页 | 
| 3.1 设备的选取及依据 | 第34-35页 | 
| 3.1.1 拍摄器材的选取 | 第34页 | 
| 3.1.2 辅助设备选取 | 第34-35页 | 
| 3.2 拍摄原则——参与的观察 | 第35页 | 
| 3.3 人物采访镜头的拍摄 | 第35-37页 | 
| 3.3.1 采访的类型 | 第35-36页 | 
| 3.3.2 取景拍摄 | 第36-37页 | 
| 3.4 拍摄场景的选择 | 第37页 | 
| 3.5 叙事结构的形成 | 第37-40页 | 
| 第四章 纪录片《阿诗玛“回响”》的后期剪辑与合成 | 第40-48页 | 
| 4.1 纪录片《阿诗玛“回响”》的影片风格设定 | 第40页 | 
| 4.2 影像素材的可用性分析与选取 | 第40-41页 | 
| 4.3 声音及文字素材的整理与选取 | 第41-43页 | 
| 4.4 粗剪 | 第43-44页 | 
| 4.5 精剪 | 第44-47页 | 
| 4.5.1 镜头的连贯性 | 第44-45页 | 
| 4.5.2 声音 | 第45-46页 | 
| 4.5.3 画面和音频的调试 | 第46页 | 
| 4.5.4 字幕的使用和资料镜头的处理 | 第46-47页 | 
| 4.6 成片输出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8-52页 | 
| 5.1 纪录片《阿诗玛“回响”》的社会价值 | 第48页 | 
| 5.2 纪录片《阿诗玛“回响”》的审美特性 | 第48-49页 | 
| 5.3 创作总结 | 第49-52页 | 
| 致谢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 附录1:阿诗玛汉话歌词 | 第58-62页 | 
| 附录2:王玉芳采访资料 | 第62-70页 | 
| 附录3:田野日志 | 第70-80页 | 
| 附录4:《阿诗玛》非遗项目申报书 | 第80-90页 | 
| 附录5: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