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半城市化”问题的分析及政策启示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第10-11页 |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1-14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6 论文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5-17页 |
2 “半城市化”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概述 | 第17-26页 |
2.1 城市化与“半城市化”概念 | 第17-19页 |
2.1.1 城市化概念梳理 | 第17-18页 |
2.1.2 “半城市化”溯源 | 第18-19页 |
2.2 “半城市化”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6页 |
2.2.1 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第19-20页 |
2.2.2 托达罗模型与理性人假设 | 第20页 |
2.2.3 城市化动力机制理论 | 第20-22页 |
2.2.4 城市化水平衡量方式 | 第22-26页 |
3 欠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及其问题 | 第26-32页 |
3.1 欠发达国家城市化概况 | 第26-27页 |
3.2 巴西城市化进程及问题 | 第27-29页 |
3.2.1 巴西城市化进程 | 第27-28页 |
3.2.2 巴西城市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8-29页 |
3.3 印度城市化进程及问题 | 第29-31页 |
3.3.1 印度城市化进程 | 第29-30页 |
3.3.2 印度城市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1页 |
3.4 小结 | 第31-32页 |
4 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问题 | 第32-42页 |
4.1 根据诺瑟姆模型判断中国城市化阶段 | 第32-35页 |
4.1.1 诺瑟姆模型 | 第32-33页 |
4.1.2 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判断 | 第33-35页 |
4.2 中国城市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5-41页 |
4.2.1 制度设计不符合城市化规律 | 第35-36页 |
4.2.2 城乡差距逐渐扩大 | 第36-37页 |
4.2.3 户籍人口城市化滞后 | 第37-38页 |
4.2.4 城市化落后于城市现代部门发展 | 第38-40页 |
4.2.5 非正规就业问题突出 | 第40-41页 |
4.3 小结 | 第41-42页 |
5 中国“半城市化”问题的表现及影响 | 第42-55页 |
5.1 中国“半城市化”现状 | 第42-45页 |
5.2 中国“半城市化”问题的社会具象 | 第45-48页 |
5.2.1 城市不同群体间存在隔阂 | 第45-46页 |
5.2.2 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不协调 | 第46-47页 |
5.2.3 公共服务覆盖面低 | 第47-48页 |
5.3 中国“半城市化”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48-55页 |
5.3.1 阻碍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 第48-49页 |
5.3.2 引发社会财富分配不公 | 第49-50页 |
5.3.3 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 第50-52页 |
5.3.4 阻碍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 第52-55页 |
6 中国“半城市化”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55-63页 |
6.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 第55-57页 |
6.1.1 模型构建与指标说明 | 第55-56页 |
6.1.2 指标数据来源 | 第56页 |
6.1.3 回归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6.2 中国“半城市化”问题成因 | 第57-63页 |
6.2.1 户籍制度 | 第58-59页 |
6.2.2 财政体制 | 第59-60页 |
6.2.3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 第60-61页 |
6.2.4 社会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 第61-63页 |
7 政策启示 | 第63-68页 |
7.1 改革户籍制度 | 第63页 |
7.2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 第63-64页 |
7.3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 第64-65页 |
7.4 拓宽城市化建设融资渠道 | 第65-66页 |
7.5 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 | 第66-67页 |
7.6 健全“半城市化”人口市民化机制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