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标签防碰撞算法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捕获效应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18-21页 |
2 RFID系统的理论技术基础 | 第21-31页 |
2.1 概述 | 第21页 |
2.2 RFID系统组成 | 第21-22页 |
2.3 标签识别通信基础 | 第22-30页 |
2.3.1 载波通信 | 第23-26页 |
2.3.2 标签碰撞问题 | 第26-28页 |
2.3.3 动态帧时隙ALOHA防碰撞算法 | 第28-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RFID标签防碰撞算法分析 | 第31-47页 |
3.1 基于ALOHA的标签防碰撞算法 | 第31-40页 |
3.1.1 纯ALOHA算法 | 第32-33页 |
3.1.2 时隙ALOHA算法 | 第33-35页 |
3.1.3 帧时隙ALOHA算法 | 第35-38页 |
3.1.4 动态帧时隙ALOHA算法 | 第38-40页 |
3.2 基于二进制树的标签防碰撞算法 | 第40-46页 |
3.2.1 查询二进制树算法 | 第40-42页 |
3.2.2 随机二进制树算法 | 第42-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捕获效应模型 | 第47-61页 |
4.1 问题描述 | 第47页 |
4.2 传统捕获效应模型 | 第47-48页 |
4.3 捕获效应模型 | 第48-59页 |
4.3.1 捕获效应模型RFIDCapture的建立 | 第48-53页 |
4.3.2 信道参数β与K对p_(cap)(n)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3 标签反向散射效率η对p_(cap)(n)的影响 | 第54-56页 |
4.3.4 标签位置r_j对p_(cap)(n)的影响 | 第56-57页 |
4.3.5 读写器Capture阈值z_0对p_(cap)(n)的影响 | 第57-59页 |
4.3.6 模型比较的仿真结果 | 第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5 捕获效应下的标签防碰撞算法 | 第61-79页 |
5.1 问题概述 | 第61-62页 |
5.2 识别过程的理论分析 | 第62-64页 |
5.3 基于捕获效应的防碰撞过程 | 第64-69页 |
5.4 基于捕获效应的防碰撞算法的分析 | 第69-74页 |
5.5 基于捕获效应的标签数估计 | 第74页 |
5.6 RDFSA算法的仿真与性能分析 | 第74-77页 |
5.6.1 识别率 | 第75页 |
5.6.2 最佳帧长度估计准确度 | 第75-76页 |
5.6.3 识别速度 | 第76-7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本论文的主要成果 | 第79-80页 |
6.2 不足与愿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8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