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17页 |
1.4.1 主要工作 | 第17页 |
1.4.2 本文创新 | 第17页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17-19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19-23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五保对象 | 第19页 |
2.1.2 分散供养 | 第19-20页 |
2.1.3 集中供养 | 第20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2.2.1 有效需求理论 | 第20-21页 |
2.2.2 制度变迁理论 | 第21页 |
2.2.3 帕累托最优理论与补偿原理 | 第21-22页 |
2.3 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临汾市五保供养基本情况及调查问卷分析 | 第23-47页 |
3.1 临汾市五保供养基本情况 | 第23-31页 |
3.1.1 临汾市五保供养整体情况 | 第23-27页 |
3.1.2 临汾市不同供养方式下人员对比 | 第27-31页 |
3.1.3 临汾市不同供养方式下供养标准和财政支出情况 | 第31页 |
3.2 调查问卷概述 | 第31-33页 |
3.2.1 选题来源 | 第31-32页 |
3.2.2 选题设计 | 第32页 |
3.2.3 问卷设计 | 第32-33页 |
3.3 调查方法 | 第33-35页 |
3.3.1 样本量的确定与分配 | 第34-35页 |
3.3.2 调查组织计划 | 第35页 |
3.3.3 调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 第35页 |
3.4 信度分析 | 第35-39页 |
3.4.1 问卷结构 | 第36页 |
3.4.2 进行信度分析的题目 | 第36页 |
3.4.3 信度分析数据 | 第36-39页 |
3.5 数据概要及基本信息 | 第39-46页 |
3.5.1 受访者基本情况 | 第39-41页 |
3.5.2 受访者生活情况 | 第41-43页 |
3.5.3 受访者接受资助来源 | 第43-44页 |
3.5.4 受访五保对象需求及满意度调查 | 第44-46页 |
3.6 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农村五保供养中存在的问题 | 第47-54页 |
4.1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不完善 | 第47-49页 |
4.1.1 五保供养标准偏低 | 第47页 |
4.1.2 五保供养经费不足 | 第47-49页 |
4.1.3 制度落实不到位 | 第49页 |
4.2 村组供养功能弱化 | 第49-50页 |
4.2.1 村组救济理念理解弱化 | 第49-50页 |
4.2.2 精神生活普遍贫乏 | 第50页 |
4.3 政府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 第50-53页 |
4.3.1 五保护理费得不到落实 | 第51-52页 |
4.3.2 集中供养率过低 | 第52页 |
4.3.3“应保未保”问题难以解决 | 第52-53页 |
4.4 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解决五保供养中存在问题的方法 | 第54-62页 |
5.1 完善五保供养机制 | 第54-56页 |
5.1.1 明确供养对象条件 | 第54页 |
5.1.2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 | 第54-55页 |
5.1.3 加强督促检查 | 第55-56页 |
5.2 调动社会力量关爱五保对象生活 | 第56-57页 |
5.2.1 鼓励慈善机构和企业给予支持 | 第56-57页 |
5.2.2 关爱五保对象精神生活 | 第57页 |
5.3 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 第57-61页 |
5.3.1 利用制度解决失能五保老人的护理费 | 第57页 |
5.3.2 积极引进“公建民营”的经营模式 | 第57-58页 |
5.3.3 规范敬老院的建设 | 第58-61页 |
5.4 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1、结论 | 第62页 |
2、展望 | 第62-64页 |
附录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