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46页 |
1.1 拉曼散射与拉曼光谱 | 第13-17页 |
1.1.1 拉曼散射原理 | 第13-14页 |
1.1.2 拉曼光谱与拉曼分析检测 | 第14-15页 |
1.1.3 拉曼成像技术 | 第15页 |
1.1.4 拉曼光谱增强技术 | 第15-17页 |
1.2 表面增强拉曼(SERS) | 第17-22页 |
1.2.1 发展概述 | 第17页 |
1.2.2 SERS原理 | 第17-18页 |
1.2.3 SERS基底 | 第18-21页 |
1.2.4 SERS特点与分析检测上的优势 | 第21-22页 |
1.3 SERS在检测上的应用 | 第22-32页 |
1.3.1 物质鉴定 | 第22-23页 |
1.3.2 单分子检测 | 第23-24页 |
1.3.3 食品安全和质量监测 | 第24-26页 |
1.3.4 生物医学检测 | 第26-32页 |
1.4 SERS传感分子探针设计策略 | 第32-44页 |
1.4.1 标记传感体系 | 第32-38页 |
1.4.2 免标记SERS检测 | 第38-40页 |
1.4.3 SERS传感信号放大策略 | 第40-44页 |
1.5 本文构思与研究内容 | 第44-46页 |
第2章 银离子诱导的SERS放大(IMCA)传感平台的构建 | 第46-55页 |
2.1 引言 | 第46-4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7-48页 |
2.2.1 试剂与仪器 | 第47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4页 |
2.3.1 纳米颗粒的合成与表征 | 第48页 |
2.3.2 银离子诱导金纳米颗粒团聚 | 第48-49页 |
2.3.3 机理探究 | 第49-51页 |
2.3.4 银离子诱导SERS增强 | 第51页 |
2.3.5 条件优化 | 第51-53页 |
2.3.6 平台对不同浓度的银离子的响应 | 第53页 |
2.3.7 复杂环境下的表现 | 第53-54页 |
2.4 小结 | 第54-55页 |
第3章 基于IMCA平台与连接酶反应检测线粒体DNA单苷酸多态性 | 第55-64页 |
3.1 引言 | 第55-5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6-58页 |
3.2.1 试剂与仪器 | 第56-57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3页 |
3.3.1 SNP检测体系的构建 | 第58页 |
3.3.2 银纳米颗粒的合成与表征 | 第58-59页 |
3.3.3 银纳米颗粒在硅球表面的固定与溶解 | 第59-60页 |
3.3.4 SNP的SERS检测 | 第60-61页 |
3.3.5 对不同浓度目标物的响应 | 第61页 |
3.3.6 考察不同比例的混合物中对目标的选择性 | 第61-62页 |
3.3.7 对血液中提取的线粒体DNA的检测 | 第62-63页 |
3.4 小结 | 第63-64页 |
第4章 基于多重放大IMCA技术检测组织及单细胞水平的端粒酶活性 | 第64-76页 |
4.1 引言 | 第64-6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5-67页 |
4.2.1 试剂与仪器 | 第65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65-6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5页 |
4.3.1 体系可行性验证 | 第67-68页 |
4.3.2 端粒酶诱导的银纳米颗粒在硅球表面的组装 | 第68-70页 |
4.3.3 癌细胞端粒酶的SERS检测 | 第70页 |
4.3.4 银纳米颗粒粒径的优化 | 第70-71页 |
4.3.5 低丰度端粒酶的响应 | 第71-72页 |
4.3.6 对不同细胞来源端粒酶选择性的考察 | 第72-73页 |
4.3.7 人组织中端粒酶的提取与活性检测 | 第73页 |
4.3.8 实际样本的应用:病人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 | 第73-74页 |
4.3.9 端粒酶抑制实验 | 第74-75页 |
4.4 小结 | 第75-76页 |
第5章 基于级联放大IMCA技术检测人血清循环microRNA | 第76-86页 |
5.1 引言 | 第76-77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7-79页 |
5.2.1 试剂与仪器 | 第77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77-7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9-85页 |
5.3.1 HCR反应的构建 | 第79页 |
5.3.2 引发链诱导的银纳米颗粒的组装 | 第79-80页 |
5.3.3 硅球上AgNPs链式组装结构的构建 | 第80-81页 |
5.3.4 HCR辅助离子子诱导级联放大拉曼检测 | 第81-82页 |
5.3.5 对不同浓度microRNA的响应 | 第82-84页 |
5.3.6 体系选择性的考察 | 第84页 |
5.3.7 人血清中microRNA的检测:健康人与血癌病人的比较 | 第84-85页 |
5.4 小结 | 第85-86页 |
第6章 基于核酸适体与IMCA平台实现体液中外泌体的捕获与检测 | 第86-99页 |
6.1 引言 | 第86-87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87-89页 |
6.2.1 试剂与仪器 | 第87-88页 |
6.2.2 实验方法 | 第88-89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89-97页 |
6.3.1 外泌体的收集与表征 | 第89-90页 |
6.3.2 核酸适体对外泌体的捕获与条件优化 | 第90-91页 |
6.3.3 三种核酸适体对不同来源的外泌体的捕获能力的考察 | 第91-92页 |
6.3.4 银纳米颗粒在已捕获外泌体表面的组装 | 第92-93页 |
6.3.5 体系对不同浓度外泌体的响应 | 第93-95页 |
6.3.6 对来自人全血中的外泌体的检测:健康人与血癌病人的比较 | 第95-96页 |
6.3.7 人体液中外泌体的捕获与检测 | 第96-97页 |
6.4 小结 | 第97-9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2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1-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