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副车架试验台系统设计与分析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第二章 前副车架试验台强度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16-25页 |
2.1 有限元法概述 | 第16页 |
2.2 试验系统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6-21页 |
2.2.1 主体模型网格的划分 | 第16-19页 |
2.2.2 关键部位的模拟 | 第19-21页 |
2.2.3 网格质量量的控制 | 第21页 |
2.3 仿真模型精度验证 | 第21-24页 |
2.3.1 静态验证 | 第21-23页 |
2.3.2 动态验证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前副车架试验台有限元分析 | 第25-32页 |
3.1 试验台系统的静态特性分析 | 第25-28页 |
3.1.1 静态分析步骤 | 第25页 |
3.1.2 单元材料及属性的定义 | 第25页 |
3.1.3 约束及载荷的添加 | 第25-26页 |
3.1.4 静强度结果分析 | 第26-28页 |
3.2 试验台系统的模态特性分析 | 第28-31页 |
3.2.1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 第28-29页 |
3.2.2 模态特性结果分析 | 第29-3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前副车架试验台疲劳耐久仿真分析 | 第32-54页 |
4.1 疲劳强度基本理论 | 第32-35页 |
4.1.1 疲劳破坏概述 | 第32-33页 |
4.1.2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第33页 |
4.1.3 疲劳寿命估算方法 | 第33-35页 |
4.2 试验台系统的疲劳耐久分析 | 第35-53页 |
4.2.1 准静态叠加法 | 第35-36页 |
4.2.2 疲劳仿真分析参数设置 | 第36-37页 |
4.2.3 三通道载荷统计计数 | 第37-40页 |
4.2.4 危险点位置的确定 | 第40-43页 |
4.2.5 虚拟应变信号的采集 | 第43页 |
4.2.6 虚拟应变信号和实测应变信号分析 | 第43-49页 |
4.2.7 损伤计算和寿命预测 | 第49-53页 |
4.3 三通道车桥耐久性试验 | 第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影响台架试验的因素探索和夹具优化分析 | 第54-69页 |
5.1 一般夹具设计准则归纳 | 第54-55页 |
5.2 影响前副车架台架试验的因素 | 第55-62页 |
5.2.1 前副车架工作环境概述 | 第55-57页 |
5.2.2 六立柱夹具的模态分析 | 第57-58页 |
5.2.3 六立柱夹具的疲劳分析 | 第58-59页 |
5.2.4 夹具-试件连接点处动刚度分析 | 第59-61页 |
5.2.5 夹具-试件连接刚度的影响 | 第61-62页 |
5.3 夹具刚度对于试验台系统的影响 | 第62-66页 |
5.3.1 设计变量的确定 | 第62-63页 |
5.3.2 对试件的静态影响 | 第63-64页 |
5.3.3 对试件疲劳寿命的影响 | 第64-66页 |
5.4 夹具优化方案探索 | 第66-68页 |
5.4.1 改变试件-夹具连接形式 | 第66页 |
5.4.2 夹具边缘圆角处理 | 第66-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69页 |
6.2 本文创新点 | 第69-70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