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动力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电力工业论文

印尼褐煤煤泥流变特性及其流化床燃烧技术基础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术语符号对照表第10-13页
缩写词第13-20页
1 绪论第20-38页
    1.1 引言第20-22页
        1.1.1 煤泥的定义第20页
        1.1.2 煤泥的产量第20-21页
        1.1.3 煤泥的危害第21页
        1.1.4 印尼褐煤煤泥第21-22页
    1.2 煤泥处理技术研究第22-25页
        1.2.1 煤泥处理的一般方法第22页
        1.2.2 常用燃烧设备简介第22-24页
        1.2.3 煤泥流化床燃烧的优点第24-25页
    1.3 煤泥流化床燃烧的主要利用形式第25-27页
        1.3.1 煤泥干燥后燃烧第25页
        1.3.2 煤泥直接燃烧第25-26页
        1.3.3 煤泥制浆燃烧第26-27页
    1.4 国内外煤泥流化床燃烧研究现状第27-34页
        1.4.1 国外煤泥燃烧研究情况第27-29页
        1.4.2 国内煤泥燃烧研究情况第29-34页
    1.5 本文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34-35页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第35-38页
2 印尼褐煤煤泥浆水分分布特性研究第38-58页
    2.1 引言第38页
    2.2 煤泥浆中各类型水分分类第38-39页
    2.3 实验材料、装置及方法第39-42页
        2.3.1 实验材料第39-42页
        2.3.2 热干燥法第42页
        2.3.3 TG-DSC法第42页
    2.4 热干燥法结果与分析第42-47页
        2.4.1 理论计算方法第42-43页
        2.4.2 热干燥过程特性第43-45页
        2.4.3 添加剂对煤泥浆水分分布的影响第45-47页
    2.5 TG-DSC法结果与分析第47-51页
        2.5.1 煤泥浆脱水过程特性第48-50页
        2.5.2 煤泥浆脱水过程机理分析第50-51页
    2.6 基于热干燥法利用结合能划分煤泥浆水分赋存形态第51-54页
        2.6.1 基于结合能划分煤泥浆的自由水与束缚水第51-52页
        2.6.2 束缚水干燥机理方程及水分分布划分第52-54页
    2.7 添加剂对煤泥浆水分分布的影响作用机理研究第54-56页
    2.8 本章小结第56-58页
3 印尼褐煤煤泥热转化机理实验研究第58-68页
    3.1 引言第58页
    3.2 实验装置及方法第58-59页
        3.2.1 实验仪器第58-59页
        3.2.2 实验方法第59页
    3.3 热解过程TG分析第59-62页
        3.3.1 印尼褐煤煤泥热解特征参数第59-60页
        3.3.2 印尼褐煤煤泥热解过程特性第60-61页
        3.3.3 升温速率对热解过程的影响第61-62页
    3.4 燃烧过程TG分析第62-64页
        3.4.1 印尼褐煤煤泥燃烧特征参数第62-63页
        3.4.2 印尼褐煤煤泥燃烧过程特性第63页
        3.4.3 升温速率对燃烧过程的影响第63-64页
    3.5 红外光谱结果分析第64-67页
    3.6 本章小结第67-68页
4 印尼褐煤煤泥热转化机理动力学分析第68-82页
    4.1 引言第68页
    4.2 动力学模型第68-71页
        4.2.1 预设模型的模型(CR模型)第69页
        4.2.2 等转化率模型(FWO和KAS模型)第69-70页
        4.2.3 预设模型法与等转化率法的互补结合模型第70-71页
    4.3 煤泥热解过程动力学分析结果第71-76页
        4.3.1 基于各动力学模型确定印尼褐煤煤泥热解活化能第71-74页
        4.3.2 预设模型法与等转化率法的互补结合模型确定印尼褐煤煤泥热解动力学参数第74-76页
    4.4 煤泥燃烧过程动力学分析结果第76-80页
        4.4.1 基于各动力学模型确定印尼褐煤煤泥燃烧活化能第76-79页
        4.4.2 预设模型法与等转化率法的互补结合模型确定印尼褐煤煤泥燃烧动力学参数第79-80页
    4.5 本章小结第80-82页
5 印尼褐煤煤泥浆壁面滑移和真实流变特性研究第82-98页
    5.1 引言第82页
    5.2 实验材料与装置第82-84页
        5.2.1 实验材料第82-83页
        5.2.2 实验装置第83-84页
    5.3 流量-压力降测量煤泥浆流变模型第84-87页
        5.3.1 基本原理第84-86页
        5.3.2 煤泥桨表观流变特性第86-87页
    5.4 浆体管内流动壁面滑移研究第87-89页
        5.4.1 滑移现象第87-88页
        5.4.2 煤泥浆真实流变特性的确定方法第88-89页
    5.5 煤泥浆真实流变模型第89-92页
        5.5.1 滑移系数和滑移速度第89-92页
        5.5.2 煤泥浆真实流变特性第92页
    5.6 浓度对煤泥浆真实流变特性的影响第92-96页
    5.7 本章小结第96-98页
6 单颗粒印尼褐煤煤泥在小型流化床中的实验研究第98-116页
    6.1 引言第98-99页
    6.2 实验装置及方法第99-101页
        6.2.1 实验材料第99页
        6.2.2 实验装置第99-101页
    6.3 单颗粒印尼褐煤煤泥在小型流化床中的燃烧过程第101-107页
        6.3.1 煤泥在流化床中的失重过程第101-102页
        6.3.2 煤泥在流化床中的粒径变化第102-104页
        6.3.3 煤泥在流化床中的水分蒸发过程第104-105页
        6.3.4 煤泥在流化床中的挥发分析出过程第105-106页
        6.3.5 煤泥在流化床中的温度的变化第106-107页
    6.4 单颗粒印尼褐煤煤泥流化床内凝聚结团特性及其预测模型研究第107-115页
        6.4.1 停留时间对结团强度的影响第107-108页
        6.4.2 温度对结团强度的影响第108-109页
        6.4.3 水分对结团强度的影响第109-110页
        6.4.4 粒度对结团强度的影响第110页
        6.4.5 不同煤种的凝聚结团特性及机理分析第110-113页
        6.4.6 煤泥凝聚结团强度预测模型第113-115页
    6.5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7 单颗粒印尼褐煤煤泥在小型流化床中的燃烧模型研究第116-157页
    7.1 引言第116页
    7.2 单颗粒固体燃料流化床内燃烧模型的研究综述第116-143页
        7.2.1 单颗粒煤流化床内燃烧模型研究第118-132页
        7.2.2 单颗粒生物质流化床内燃烧模型研究第132-136页
        7.2.3 单颗粒固体废物流化床内燃烧模型研究第136-140页
        7.2.4 单颗粒燃料流化床内燃烧模型小结第140-143页
    7.3 单颗粒印尼褐煤煤泥在流化床中的水分蒸发和挥发分析出的数学模型第143-155页
        7.3.1 模型介绍第144-148页
        7.3.2 TG实验与小流化床实验结果第148-150页
        7.3.3 实验结果与模型预测结果对比第150-155页
    7.4 本章小结第155-157页
8 印尼褐煤煤泥浆在35 kW中试流化床内燃烧试验研究第157-179页
    8.1 引言第157-158页
    8.2 试验装置及方法第158-161页
        8.2.1 试验材料第158-159页
        8.2.2 试验装置第159-161页
    8.3 试验准备第161-163页
        8.3.1 冷态试验第161页
        8.3.2 点火试验第161-162页
        8.3.3 稳定性试验第162-163页
    8.4 鼓泡床燃烧和污染物排放特性第163-169页
        8.4.1 一次风量的影响第163-165页
        8.4.2 过量空气系数的影响第165-166页
        8.4.3 二次风量及位置的影响第166-169页
    8.5 循环流化床燃烧和污染物排放特性第169-172页
        8.5.1 二次风比率的影响第169-170页
        8.5.2 给料速率的影响第170-172页
    8.6 烟煤流化床燃烧和污染物排放特性第172-175页
        8.6.1 鼓泡床燃烧特性第172-173页
        8.6.2 循环床燃烧特性第173-175页
    8.7 试验结果与中国及欧盟排放标准的对比第175-177页
    8.8 本章小结第177-179页
9 75 t/h印尼褐煤煤泥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方案设计第179-191页
    9.1 引言第179页
    9.2 75 t/h印尼煤泥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条件第179-180页
    9.3 75 t/h印尼煤泥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结构简介第180-185页
    9.4 75 t/h印尼煤泥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主要计算结果第185-187页
    9.5 75 t/h印尼煤泥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变工况计算及分析第187-189页
    9.6 本章小结第189-191页
10 全文总结和展望第191-196页
    10.1 本文研究内容总结第191-193页
    10.2 本文创新点第193-194页
    10.3 研究展望第194-196页
参考文献第196-219页
作者简历第219-220页

论文共2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低温等离子的甲烷裂解固相产物表征及生物质废油裂解技术研究
下一篇:闪光反应器流场优化促进微藻固定燃煤烟气CO2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