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毁灭与重塑--《宠儿》的精神分析学解读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6页 |
1.莫里森《宠儿》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 国外对《宠儿》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2) 国内对《宠儿》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2.选题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宠儿》的创作与接受 | 第16-23页 |
第一节 精神分析学相关理论 | 第16-18页 |
第二节 《宠儿》的创作心理 | 第18-20页 |
第三节 《宠儿》的阅读心理 | 第20-23页 |
第二章 走不出的记忆,寻不到的自我 | 第23-32页 |
第一节 自我的追寻 | 第23-26页 |
1.出逃 | 第24-25页 |
2.弑婴 | 第25-26页 |
第二节 自我的分裂 | 第26-29页 |
1.鬼魂的出现 | 第27-28页 |
2.鬼魂的附身 | 第28-29页 |
第三节 自我的崩溃 | 第29-32页 |
1.宠儿的归来 | 第29-30页 |
2.母爱的"补偿" | 第30-32页 |
第三章 论陷入记忆中,抽离于现实外 | 第32-39页 |
第一节 不可承受之重 | 第32-34页 |
第二节 自我压抑之痛 | 第34-35页 |
第三节 社区疏远之凉 | 第35-37页 |
第四节 历史创伤之深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打开记忆之门,重塑自我之魂 | 第39-44页 |
第一节 记忆重现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民族文化的回归 | 第40-41页 |
第三节 民族意识的觉醒 | 第41-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注释 | 第46-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