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媒介环境学视角下的网络视频直播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2页
    1.2 研究综述第12-14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14-16页
2 媒介环境学与网络视频直播第16-27页
    2.1 媒介环境学的理论视野第16-19页
        2.1.1 理论渊源第16-17页
        2.1.2 代表人物的核心命题第17-19页
    2.2 网络视频直播概述第19-27页
        2.2.1 网络视频直播概念与类别第19-21页
        2.2.2 网络视频直播发展与现状第21页
        2.2.3 网络视频直播的媒介技术第21-23页
        2.2.4 网络视频直播的媒介平台第23-27页
3 网络视频直播的特征及对以往媒介的革新第27-42页
    3.1 网络视频直播的传播特征第27-30页
        3.1.1 传播场景一体化第27-28页
        3.1.2 多重场景融合化第28-29页
        3.1.3 传播主体原子化第29页
        3.1.4 交际模式弹幕化第29-30页
    3.2 网络视频直播的环境特征第30-34页
        3.2.1 多感官交织的感知环境第30-32页
        3.2.2 同步互动的符号环境第32-33页
        3.2.3 公私领域融合的社会环境第33-34页
    3.3 网络视频直播的“四元律”变革模式第34-42页
        3.3.1 网络视频直播与其他媒介的关系第35-37页
        3.3.2 网络视频直播对以往媒介的补偿和延伸第37-42页
4 网络视频直播的社会影响第42-51页
    4.1 网络视频直播的政治影响第42-43页
    4.2 网络视频直播的经济影响第43-45页
        4.2.1 形成新经济模式“粉丝经济”第43-45页
        4.2.2 平台竞争造成泡沫经济第45页
    4.3 网络视频直播的文化影响第45-51页
        4.3.1 文化消费:视听消费主导视听时代第46-47页
        4.3.2 文化生产: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第47-49页
        4.3.3 对文化产业的影响第49-51页
5 网络视频直播的个体影响第51-59页
    5.1 媒介使用习惯的改变第51-52页
    5.2 社会信息流动模式改变人与人交互关系第52页
    5.3 弱化了“前区”“后区”界限第52-53页
    5.4 虚拟场景刺激用户消费第53-54页
    5.5 审美异化主体意识削弱第54-55页
    5.6 公民隐私得不到保障第55-56页
    5.7 冲击未成年人心理和价值观第56-59页
6 构建网络视频直播传播环境的平衡第59-68页
    6.1 进行制度化管理,实现自发参与和专业化运作的平衡第59-61页
    6.2 建立权威直播平台,实现表达自由和内容监管的平衡第61-62页
    6.3 协调传播内容,实现媒介内容和媒介技术的平衡第62-64页
        6.3.1 视频聚合,UGC向“PGC”和“PUGC”发展第62-63页
        6.3.2 内容垂直,直播向“直播+”模式发展第63页
        6.3.3 资源共享,单一资源向多种资源靠拢第63-64页
    6.4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实现理性批判和感性接受的平衡第64-68页
        6.4.1 理解媒介内在偏向,提高思维认识第65页
        6.4.2 分析媒介内容,培养理性思维做到理性消费第65-66页
        6.4.3 提高传播者的媒介素养和创作整体水平第66-68页
结语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致谢第73-75页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观察》周刊及其知识分子撰稿人群体研究
下一篇:音乐类真人秀节目《中国新歌声》的新媒体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