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身体与体育教育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前言 | 第11-17页 |
·研究缘起 | 第11-15页 |
·谁的身体 | 第11-12页 |
·身体与教育 | 第12-14页 |
·身体的回归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实践意义 | 第16-17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7-32页 |
·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马克思身体哲学基本原理 | 第17-18页 |
·身体社会学理论 | 第18-19页 |
·互动仪式链理论 | 第19-22页 |
·身体 | 第22-25页 |
·身体的语源学考查 | 第22-23页 |
·社会学研究中身体的“缺席”与“复兴” | 第23-25页 |
·教育的现代性焦虑 | 第25-31页 |
·现代性由来 | 第25-26页 |
·现代性的内涵 | 第26-29页 |
·后现代主义身体观对现代教育解构 | 第29-31页 |
·评述 | 第31-32页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研究对象 | 第32页 |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32页 |
·历史研究法 | 第32-33页 |
·研究思路 | 第33-34页 |
4 分析与讨论 | 第34-116页 |
·近现代以来的身体与体育教育 | 第34-52页 |
·身体:中国传统哲学的中心 | 第34-36页 |
·近代的身体与身体教育 | 第36-49页 |
·新中国的身体与身体教育 | 第49-52页 |
·小结 | 第52页 |
·当代体育科学研究中的身体 | 第52-69页 |
·“缺席”的身体 | 第52-63页 |
·“具身性”的研究 | 第63-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身体与体育教育价值观 | 第69-95页 |
·体育教育之“真” | 第69-76页 |
·体育教育之“善” | 第76-82页 |
·体育教育之“美” | 第82-87页 |
·体育教育之“利” | 第87-94页 |
·小结 | 第94-95页 |
·身体互动与体育教育 | 第95-116页 |
·体育教育情境中身体互动的相互关注/情感连带模型 | 第96-103页 |
·情感能量与体育课的分层互动 | 第103-109页 |
·体育教育与“互动市场” | 第109-114页 |
·身体互动与体育教学理论 | 第114-116页 |
·小结 | 第116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116-119页 |
·结论 | 第116-118页 |
·建议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6页 |
附录 | 第126-129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