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1页 |
1.1 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 第13-15页 |
1.2 垃圾焚烧飞灰污染特性及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2.1 飞灰中重金属的污染特性 | 第15-16页 |
1.2.2 飞灰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 | 第16-17页 |
1.2.3 飞灰的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3 沥青材料特性及固化机理 | 第19-21页 |
1.3.1 沥青材料特性 | 第19-20页 |
1.3.2 沥青固化机理 | 第20-21页 |
1.4 沥青道路中重金属的浸出方法 | 第21-25页 |
1.4.1 固体废物中重金属浸出方法 | 第21-23页 |
1.4.2 水泥混凝土中重金属浸出方法 | 第23-24页 |
1.4.3 沥青路面中重金属浸出方法 | 第24-25页 |
1.5 环境风险评估方法 | 第25-29页 |
1.5.1 环境风险评估概念及内容 | 第25-26页 |
1.5.2 环境风险评估的形成与发展 | 第26-28页 |
1.5.3 固体废物在沥青道路利用的环境风险评估 | 第28-29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1-37页 |
2.1 材料制备 | 第31-3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2-35页 |
2.2.1 特性实验 | 第32-34页 |
2.2.2 水槽浸出试验 | 第34-35页 |
2.3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5-37页 |
2.3.1 实验分析仪器 | 第35-36页 |
2.3.2 实验试剂 | 第36-37页 |
第3章 飞灰沥青混凝土中重金属溶出特性 | 第37-45页 |
3.1 飞灰预处理的影响 | 第37-39页 |
3.2 造粒飞灰添加量的影响 | 第39-41页 |
3.2.1 浸出浓度 | 第39-40页 |
3.2.2 有效量 | 第40-41页 |
3.3 造粒飞灰水泥比例的影响 | 第41-43页 |
3.3.1 浸出浓度 | 第41-42页 |
3.3.2 有效量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沥青混凝土中重金属长期释放规律 | 第45-53页 |
4.1 重金属累积释放量 | 第45-47页 |
4.2 重金属释放速率 | 第47-48页 |
4.3 重金属释放机理 | 第48-50页 |
4.4 重金属释放模型 | 第50-52页 |
4.4.1 模型的选取 | 第50-51页 |
4.4.2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51-52页 |
4.4.3 释放量预测 | 第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飞灰沥青路面环境风险评价及限值计算 | 第53-64页 |
5.1 评价区域环境概况 | 第53-54页 |
5.2 危害识别 | 第54-55页 |
5.2.1 特征污染物确定 | 第54页 |
5.2.2 毒性效应评估 | 第54-55页 |
5.3 暴露评价 | 第55-56页 |
5.3.1 暴露场景 | 第55页 |
5.3.2 暴露途径 | 第55-56页 |
5.4 暴露量计算 | 第56-60页 |
5.4.1 污染物迁移模型 | 第56-59页 |
5.4.2 饮用地下水途径污染物的致癌效应和非致癌效应暴露量 | 第59-60页 |
5.5 风险表征 | 第60-61页 |
5.6 飞灰沥青路面中重金属控制限值 | 第61-6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4-66页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6.2 建议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