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2-13页 |
| Abstract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18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8-22页 |
| 2.1 战略及战略管理 | 第18页 |
| 2.2 战略管理在遗产管理中的运用 | 第18-20页 |
| 2.3 遗产管理的研究动态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我国世界遗产管理现状 | 第22-30页 |
| 3.1 世界遗产的概况 | 第22-23页 |
| 3.2 我国世界遗产概况及山西省分布情况 | 第23-24页 |
| 3.3 我国世界遗产管理现状 | 第24-28页 |
| 3.3.1 现行法律法规体系 | 第24-25页 |
| 3.3.2 管理机构设置 | 第25-26页 |
| 3.3.3 保护资金的投入 | 第26-27页 |
| 3.3.4 经营模式的现状 | 第27-28页 |
| 3.4 我国三大石窟管理制度分析及对云冈石窟的启示 | 第28-30页 |
| 3.4.1 政府直接管理模式——以甘肃敦煌莫高窟为例 | 第28-29页 |
| 3.4.2 事业单位管理模式——以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为例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云冈石窟遗产管理现状分析 | 第30-33页 |
| 4.1 现行法律法规体系 | 第30页 |
| 4.2 管理机构的历史沿革 | 第30-31页 |
| 4.3 资金的投入和来源 | 第31页 |
| 4.4 经营管理模式的现状 | 第31-33页 |
| 第五章 云冈石窟遗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3-40页 |
| 5.1 法律和监督体系不完备 | 第33页 |
| 5.2 遗产使命弱化 | 第33-36页 |
| 5.2.1 对资源价值和意义的评估不够深入 | 第34页 |
| 5.2.2 对遗产资源的认识不到位 | 第34-36页 |
| 5.3 管理效率不足 | 第36-38页 |
| 5.3.1 管理部门权力有限 | 第36-37页 |
| 5.3.2 经营管理能力欠缺 | 第37-38页 |
| 5.4 财政因素 | 第38-40页 |
| 5.4.1 遗产保护成本上升 | 第38页 |
| 5.4.2 遗产服务管理费用上升 | 第38-40页 |
| 第六章 云冈石窟遗产管理制度改进建议 | 第40-47页 |
| 6.1 管理制度改进前提 | 第40-42页 |
| 6.1.1 审视并确定组织使命 | 第40页 |
| 6.1.2 进行战略分析 | 第40-41页 |
| 6.1.3 战略选择及评价 | 第41-42页 |
| 6.1.4 战略实施及控制 | 第42页 |
| 6.2 管理制度改进范围 | 第42-43页 |
| 6.2.1 管理制度模式 | 第42-43页 |
| 6.2.2 政府职能定位 | 第43页 |
| 6.3 管理制度改进方向 | 第43-47页 |
| 6.3.1 经费来源 | 第43页 |
| 6.3.2 服务质量 | 第43-44页 |
| 6.3.3 管理效率 | 第44页 |
| 6.3.4 遗产使命 | 第44页 |
| 6.3.5 非营利性经营 | 第44-45页 |
| 6.3.6 遗产经营人员培养 | 第45-46页 |
| 6.3.7 监控体系的建立完善 | 第46-47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 7.1 结论 | 第47页 |
| 7.2 启示 | 第47页 |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7-49页 |
| 7.3.1 研究不足 | 第47-48页 |
| 7.3.2 未来展望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