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背景 | 第12页 |
1.1.2 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学者的研究情况 | 第13-15页 |
1.2.2 国内学者的研究情况 | 第15-16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8-27页 |
2.1 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概念 | 第18-22页 |
2.1.1 食品安全 | 第18-19页 |
2.1.2 食品安全监管 | 第19-20页 |
2.1.3 透明政府 | 第20-21页 |
2.1.4 社会共治 | 第21-22页 |
2.2 食品安全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2.2.1 政府规制理论 | 第22页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2-23页 |
2.2.3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3-24页 |
2.2.4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4-25页 |
2.2.5 无缝隙政府理论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淮安市"食品安全透明共治体系"的基本情况 | 第27-34页 |
3.1 "食品安全透明共治体系"的建立背景 | 第27-28页 |
3.1.1 淮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基本情况 | 第27页 |
3.1.2 "食品安全透明共治体系"的建立需求 | 第27-28页 |
3.2 体系概况 | 第28-29页 |
3.3 理念思考 | 第29-30页 |
3.4 时间步骤 | 第30-31页 |
3.5 主要措施 | 第31-32页 |
3.6 运行现状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淮安市"食品安全透明共治体系"的经验与成果 | 第34-45页 |
4.1 "食品安全透明共治体系"的经验总结 | 第34-38页 |
4.1.1 注重整体性,做好食品安全"顶层设计" | 第34-35页 |
4.1.2 找准突破口,种好食品安全管理"试验田" | 第35-36页 |
4.1.3 把握新趋势,着力打造"透明厨房"升级版 | 第36-37页 |
4.1.4 维持常态化,构筑透明共治体系"防护网" | 第37-38页 |
4.2 "食品安全透明共治体系"取得的成果 | 第38-45页 |
4.2.1 整体成效 | 第38-40页 |
4.2.2 实践成果 | 第40-42页 |
4.2.3 创新成果 | 第42-43页 |
4.2.4 群众满意度调查 | 第43-45页 |
第五章 "食品安全透明共治体系"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 第45-50页 |
5.1 淮安市"食品安全透明共治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45-48页 |
5.1.1 没有完全实现监管的独立性 | 第45-46页 |
5.1.2 没有完全落实监管方式的多样化 | 第46-47页 |
5.1.3 没有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 | 第47-48页 |
5.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8-50页 |
5.2.1 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 第48页 |
5.2.2 职能边界不清导致内部矛盾 | 第48-49页 |
5.2.3 行政层级过多基层执行不力 | 第49-50页 |
第六章 优化淮安市"食品安全透明共治体系"的思考 | 第50-53页 |
6.1 建立更加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 | 第50页 |
6.2 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 第50-51页 |
6.3 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大数据系统 | 第51页 |
6.4 加快行业协会等第三部门监督的发展 | 第51-52页 |
6.5 加快转变政府监管手段 | 第52-53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