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2.1.1 文化旅游 | 第18页 |
2.1.2 文化旅游资源 | 第18-19页 |
2.1.3 政府职能 | 第19页 |
2.1.4 政府行为 | 第19页 |
2.2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9-20页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0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1-22页 |
2.3 地方政府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角色定位 | 第22-23页 |
2.3.1 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 第22页 |
2.3.2 合作的推动者 | 第22页 |
2.3.3 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者 | 第22-23页 |
2.3.4 市场的监督者 | 第23页 |
2.4 政府行为在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作用 | 第23-26页 |
2.4.1 提供战略规划和政策支持 | 第23-24页 |
2.4.2 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 第24页 |
2.4.3 规范和监督旅游市场 | 第24-25页 |
2.4.4 为旅游业发展供人才保障 | 第25-26页 |
第3章 武夷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政府行为分析 | 第26-40页 |
3.1 武夷山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 第26-28页 |
3.2 武夷山市政府加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分析 | 第28-32页 |
3.2.1 文化旅游开发的政策导向好 | 第28页 |
3.2.2 区域丰富的文化资源 | 第28-31页 |
3.2.3 便利交通串联文化旅游 | 第31-32页 |
3.2.4 文化品牌形象带来的稳定客源 | 第32页 |
3.3 武夷山市政府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作为 | 第32-40页 |
3.3.1 颁布系列与旅游相关的政策法规 | 第33页 |
3.3.2 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格局的形成 | 第33-35页 |
3.3.3 扩大了文化旅游产业对外开放空间 | 第35-36页 |
3.3.4 旅游环境上坚守生态底线 | 第36-37页 |
3.3.5 实现多元文化兼容并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 第37-38页 |
3.3.6 加大旅游产业的资金投入 | 第38-40页 |
第4章 武夷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 | 第40-46页 |
4.1 政府行为方面的不足 | 第40-42页 |
4.1.1 文化旅游规划滞后,执行不力影响旅游资源开发 | 第40页 |
4.1.2 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有待提升 | 第40-41页 |
4.1.3 旅游资源开发方式上手段粗放 | 第41页 |
4.1.4 政府职责越位 | 第41页 |
4.1.5 政府对旅游开发人才培训力度不足 | 第41-42页 |
4.1.6 旅游开发监管力度不足 | 第42页 |
4.2 政府行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2-46页 |
4.2.1 观念陈旧 | 第42-43页 |
4.2.2 法律体系不完善 | 第43页 |
4.2.3 各乡、镇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行为 | 第43-44页 |
4.2.4 行政管理责任不清 | 第44页 |
4.2.5 监管体系执行力度不足 | 第44-46页 |
第5章 武夷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政府行为优化的对策 | 第46-50页 |
5.1 加强法规、政策支持 | 第46-47页 |
5.2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和财政扶持力度 | 第47页 |
5.3 优化产业结构,突出重点项目建设 | 第47页 |
5.4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多元化产品化 | 第47-48页 |
5.5 加强旅游市场的监管 | 第48页 |
5.6 加强提供政府公共服务 | 第48-5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6.1 结论 | 第50页 |
6.2 展望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