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导论 | 第11-22页 |
|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11-12页 |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 (一)国外研究论述 | 第13-16页 |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 三、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20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 (一)文献法 | 第20-21页 |
| (二)访谈法 | 第21页 |
| (三)个案研究法 | 第21-22页 |
|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 一、社区与社区治理 | 第22-23页 |
| (一)社区 | 第22页 |
| (二)社区治理 | 第22-23页 |
| (三)社区治理模式 | 第23页 |
| (四)社区治理机制 | 第23页 |
| 二、基本理论 | 第23-27页 |
| (一)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3-25页 |
| (二)善治理论 | 第25页 |
| (三) 社区自治理论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变迁 | 第27-29页 |
| 一、行政引导型模式 | 第27页 |
| 二、自治型模式 | 第27页 |
| 三、混合型模式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苏州市东沙湖社工委社区治理概况 | 第29-35页 |
| 一、苏州市东沙湖社区基本情况 | 第29页 |
| 二、苏州市东沙湖社工委社区治理机构 | 第29-30页 |
| (一)机构设置 | 第29页 |
| (二)职能分工 | 第29-30页 |
| 三、苏州市东沙湖社工委社区治理原则 | 第30-32页 |
| (一) 坚持党组织领导原则 | 第30-31页 |
| (二)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原则 | 第31页 |
| (三)善治导向原则 | 第31页 |
| (四)法制保障原则 | 第31-32页 |
| 四、苏州市东沙湖社工委社区治理举措 | 第32-35页 |
| (一)实行“事务分流” | 第32页 |
| (二)培育社区社会组织 | 第32页 |
| (三)成立社区治理委员会 | 第32-33页 |
| (四)划分网格组团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苏州市东沙湖社工委社区治理的成效 | 第35-42页 |
| 一、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明显增强 | 第35-37页 |
| 二、社区治理中的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 第37-38页 |
| 三、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逐步显现 | 第38-39页 |
| 四、社区居民的积极性有效提升 | 第39-42页 |
| 第五章 苏州市东沙湖社工委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2-48页 |
| 一、存在问题 | 第42-43页 |
| (一)社区组织承担过多行政职能 | 第42页 |
| (二)社区组织自治功能有待挖掘 | 第42页 |
| (三)社区服务功能有待提升 | 第42-43页 |
| (四)社区治理能力有待提高 | 第43页 |
| 二、原因分析 | 第43-48页 |
| (一)体制不够顺畅 | 第43页 |
| (二)居民自治意识淡漠 | 第43-45页 |
| (三)公共服务缺乏财务支撑 | 第45-46页 |
| (四)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不符居民需求 | 第46-47页 |
| (五)社区缺乏信息整合能力 | 第47-48页 |
| 第六章 苏州东沙湖社区治理的优化路径 | 第48-55页 |
| 一、创新东沙湖社工委层级设计 | 第48页 |
| 二、激发东沙湖社区自治能力 | 第48-50页 |
| (一)社团情况介绍 | 第49页 |
| (二)成功案例 | 第49-50页 |
| 三、加强社区财务投入 | 第50页 |
| 四、拓展社区公共服务领域 | 第50-52页 |
| 五、建设信息共享型“智慧社区” | 第52-55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