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1980年代以来南京新街口中心区发展演变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意义第10页
    1.2 研究方法第10-12页
        1.2.1 研究技术路线第11-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8页
        1.3.1 国外城市中心区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2 国内城市中心区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3 中心区发展动力机制总结第16-18页
第二章 南京新街口中心区发展演变及相关研究第18-36页
    2.1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城市发展背景第18-23页
        2.1.1 南京市城市规模及城市性质的改变第18-19页
        2.1.2 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第19-20页
        2.1.3 居民消费结构与消费方式发生变化第20-23页
    2.2 南京新街口中心区发展演变第23-27页
        2.2.1 商业中心地位的确立第23-25页
        2.2.2 商业中心的成长与北移第25-26页
        2.2.3 商业中心向CBD的转化第26-27页
    2.3 南京新街口中心区相关研究第27-34页
        2.3.1 南京新街口中心区理论研究第27页
        2.3.2 南京新街口中心区规划实践第27-34页
    2.4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三章 南京新街口中心区用地结构及功能布局第36-44页
    3.1 南京新街口中心区规模演化第36-38页
        3.1.1 南京新街口中心区范围界定第36页
        3.1.2 南京新街口中心区规模演化第36-38页
    3.2 南京新街口中心区用地结构演变第38-40页
        3.2.1 南京新街口中心区各功能用地规模演变第38页
        3.2.2 南京新街口中心区用地结构演变第38-40页
    3.3 南京新街口中心区功能布局演变第40-41页
        3.3.1 南京新街口中心区居住用地布局演变第40-41页
        3.3.2 南京新街口中心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演变第41页
    3.4 本章小结第41-44页
第四章 南京新街口中心区建筑及周边环境处理第44-56页
    4.1 南京新街口中心区建筑设计第44-50页
        4.1.1 南京新街口中心区建筑高度的演变第44-46页
        4.1.2 南京新街口中心区建筑质量和风貌的演变第46-47页
        4.1.3 南京新街口中心区近现代优秀建筑的保护第47-50页
    4.2 南京新街口中心区周边环境处理第50-55页
        4.2.1 南京新街口中心区广场的发展第50-52页
        4.2.2 南京新街口中心区绿地的发展第52-55页
    4.3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南京新街口中心区交通及配套设施发展第56-73页
    5.1 城市路网的变迁及交通配套设施的发展第56-62页
        5.1.1 城市路网的变迁与发展第56-59页
        5.1.2 中心区公交站点的布局第59-60页
        5.1.3 中心区停车场的设置第60-62页
    5.2 交通工具的发展及居民出行方式的演变第62-68页
        5.2.1 私人交通工具的发展第62-64页
        5.2.2 公共交通工具的发展第64-68页
    5.3 南京新街口中心区立体步行系统的发展第68-72页
        5.3.1 人行天桥的兴衰第68-69页
        5.3.2 过街通道的发展第69-72页
    5.4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六章 南京新街口中心区现状总结及未来展望第73-80页
    6.1 南京城市空间的发展演变第73-75页
        6.1.1 改革开放后南京城市空间的发展演变第73-74页
        6.1.2 南京城市空间发展演变的总体特征第74-75页
    6.2 南京新街口中心现状总结第75-78页
        6.2.1 独立商业开发与整体机能提升的矛盾第75-76页
        6.2.2 开发潜力受限与环境品质提升的矛盾第76-77页
        6.2.3 现代快速发展与传统历史保护的矛盾第77-78页
    6.3 南京新街口中心未来展望第78-80页
        6.3.1 调整商业配套设施布局,协同新老城区共同发展第78-79页
        6.3.2 城市修补携手生态修复,提升老城中心环境品质第79页
        6.3.3 继承传统结合改造创新,彰显名城历史文化氛围第79页
        6.3.4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第79-80页
致谢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4页
作者简介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态型高新技术园区景观特征分析及综合效益评价--以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为例
下一篇:住宅装饰装修绿色施工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