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2页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2-13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2.1 开放式创新 | 第13-16页 |
2.2 群体智慧 | 第16-17页 |
2.3 维基百科 | 第17-19页 |
2.4 课题组的前期研究 | 第1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基于CORELDRAW的仿真系统设计 | 第20-29页 |
3.1 仿真平台的系统功能 | 第20-23页 |
3.1.1 仿真平台的程序模块 | 第21页 |
3.1.2 仿真平台的文档模块 | 第21页 |
3.1.3 仿真过程各阶段的输出内容 | 第21-22页 |
3.1.4 仿真流程 | 第22-23页 |
3.1.5 仿真平台的系统运行机制 | 第23页 |
3.2 设计师行为模型 | 第23-25页 |
3.2.1 虚拟设计师的择优模式 | 第24页 |
3.2.2 虚拟设计师群体分布概率空间模型:P-Space | 第24-25页 |
3.3 基于配色设计的仿真系统 | 第25-2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4章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 第29-36页 |
4.1 实验设计 | 第29页 |
4.2 实验步骤 | 第29-30页 |
4.3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4.3.1 一致性分析 | 第30-31页 |
4.3.2 引用特征分析 | 第31页 |
4.3.3 最优性条件分析 | 第31页 |
4.3.4 群体协作结果分析 | 第31页 |
4.3.5 协作程度分析 | 第31页 |
4.4 实验奖励措施设计 | 第31-3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5章 实验与数据分析 | 第36-57页 |
5.1 仿真实验前期准备工作 | 第36-39页 |
5.1.1 实验案例 | 第36-37页 |
5.1.2 虚拟设计师的任务 | 第37-39页 |
5.2 仿真实验 | 第39-44页 |
5.2.1 设定虚拟设计师 | 第39-40页 |
5.2.2 实验开展 | 第40-41页 |
5.2.3 实验结果呈现 | 第41-44页 |
5.3 实验数据分析 | 第44-55页 |
5.3.1 设计方案得分分析 | 第44-45页 |
5.3.2 引用特征分析 | 第45-47页 |
5.3.3 最优性条件分析 | 第47-49页 |
5.3.4 群体协作结果分析 | 第49-52页 |
5.3.5 协作程度分析 | 第52-55页 |
5.4 D-P二分图 | 第55-5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7页 |
6.2 研究局限 | 第57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57-59页 |
附录 | 第59-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论文选题来源 | 第93-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