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3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课题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行文结构 | 第11-13页 |
第2章 课题分析 | 第13-21页 |
2.1 数据处理分系统在航天工程中的位置 | 第13-14页 |
2.2 课题愿景(VISION)的提出 | 第14页 |
2.3 课题可行性分析 | 第14-15页 |
2.3.1 软件环境支持 | 第14页 |
2.3.2 硬件环境支持 | 第14-15页 |
2.3.3 可能的限制 | 第15页 |
2.4 数据处理分系统综述 | 第15-17页 |
2.4.1 运行环境 | 第15-16页 |
2.4.2 功能性需求 | 第16页 |
2.4.3 系统划分 | 第16-17页 |
2.4.4 课题主要研究对象在航天工程中的位置 | 第17页 |
2.5 监视和控制子系统需求分析 | 第17-20页 |
2.5.1 功能性需求 | 第17-18页 |
2.5.2 非功能性需求 | 第18-19页 |
2.5.3 需求分析的用例图 | 第19-20页 |
2.6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复用方式的选择 | 第21-31页 |
3.1 复用方法讨论 | 第21-26页 |
3.1.1 源代码复用 | 第21-22页 |
3.1.2 目标代码复用 | 第22-23页 |
3.1.3 组件复用 | 第23-25页 |
3.1.4 框架复用 | 第25-26页 |
3.1.5 设计复用和分析复用 | 第26页 |
3.2 什么是平台和插件 | 第26-30页 |
3.2.1 插件的产生 | 第26-28页 |
3.2.2 平台和插件的概念 | 第28-29页 |
3.2.3 平台+插件软件设计步骤 | 第29页 |
3.2.4 平台+插件的复用方法所处的复用层次讨论 | 第29-30页 |
3.3 为什么选择平台+插件的复用方法? | 第30页 |
3.4 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监视和控制子系统的平台设计与实现 | 第31-43页 |
4.1 平台和插件管理器的功能描述 | 第31-32页 |
4.2 平台和插件管理器设计 | 第32-42页 |
4.2.1 definition包类设计 | 第33-36页 |
4.2.2 manager包类设计 | 第36-38页 |
4.2.3 loader包类设计 | 第38-40页 |
4.2.4 kernel包类设计 | 第40-42页 |
4.2.5 toolkit包类设计 | 第42页 |
4.3 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监视和控制子系统各种插件的设计与实现 | 第43-65页 |
5.1 插件接口定义的原则 | 第43-44页 |
5.2 信息交互插件 | 第44-48页 |
5.2.1 功能描述和设计约束 | 第44页 |
5.2.2 接口设计 | 第44-45页 |
5.2.3 插件实现 | 第45-48页 |
5.2.4 插件的加载 | 第48页 |
5.3 消息处理器插件 | 第48-49页 |
5.3.1 功能描述 | 第48页 |
5.3.2 接口设计 | 第48-49页 |
5.3.3 插件实现和加载 | 第49页 |
5.4 消息处理者插件 | 第49-50页 |
5.4.1 功能描述和接口定义 | 第49-50页 |
5.4.2 插件的实现和加载 | 第50页 |
5.5 基本界面插件 | 第50-52页 |
5.5.1 功能描述和接口设计 | 第50-51页 |
5.5.2 插件实现 | 第51页 |
5.5.3 插件的加载 | 第51-52页 |
5.6 流程控制器插件 | 第52-53页 |
5.6.1 功能描述 | 第52页 |
5.6.2 接口设计 | 第52-53页 |
5.6.3 插件实现和加载 | 第53页 |
5.7 处理流程插件 | 第53-56页 |
5.7.1 功能描述 | 第53页 |
5.7.2 接口设计 | 第53-54页 |
5.7.3 插件实现和加载 | 第54-56页 |
5.8 日志插件 | 第56-59页 |
5.8.1 功能描述 | 第56页 |
5.8.2 接口设计 | 第56-57页 |
5.8.3 插件实现和加载 | 第57-59页 |
5.9 运行状态插件 | 第59-62页 |
5.9.1 功能描述 | 第59页 |
5.9.2 接口设计 | 第59-60页 |
5.9.3 插件实现和加载 | 第60-62页 |
5.10 其他子系统典型插件 | 第62-64页 |
5.10.1 数据库访问插件 | 第62-63页 |
5.10.2 执行器插件 | 第63-64页 |
5.11 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5-67页 |
6.1 本文的总结 | 第65页 |
6.2 研究取得的成果 | 第65-66页 |
6.3 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7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