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和本文框架 | 第18-20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论文内容框架 | 第19-20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27页 |
2.1 复杂自适应系统概述 | 第20-24页 |
2.1.1 复杂适应系统简介 | 第20-21页 |
2.1.2 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与模型的基本特征 | 第21-22页 |
2.1.3 基于复杂自适应系统下的人群流动 | 第22-24页 |
2.2 群体的动力学理论概述 | 第24-25页 |
2.2.1 构成群体动力的五要素 | 第24-25页 |
2.2.2 群体动力学的基本观点 | 第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章 突发事件情景下公共场所人群流动行为分析 | 第27-34页 |
3.1 突发事件情境下公共场所人群流动的心理行为特征分析 | 第27-29页 |
3.1.1 突发事件情境下公共场所人群流动的心理特征 | 第27页 |
3.1.2 突发事件情境下公共场所人群流动的行为机制 | 第27-28页 |
3.1.3 突发事件情境下公共场所人群流动心理和行为演化 | 第28-29页 |
3.2 突发事件情景下公共场所人群流动行为的动力学分析 | 第29-33页 |
3.2.1 突发事件情景下公共场所人群流动行为风险社会放大 | 第29-31页 |
3.2.2 突发事件情景下公共场所人群流动的信息交流 | 第31-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突发事件情境下公共场所人群流动行为动力学模型 | 第34-55页 |
4.1 公共场所重大突发事件情景下人群流动的动力学定义 | 第34-35页 |
4.2 突发事件情境下直线道路人群流动动力学分析 | 第35-42页 |
4.2.1 问题描述 | 第35-37页 |
4.2.2 突发事件情境下直线道路人群流动动力学模型 | 第37-42页 |
4.3 突发事件情境下公共场所人群流动动力学分析 | 第42-51页 |
4.3.1 问题描述 | 第42-43页 |
4.3.2 突发事件情境下公共场所人群流动情景性质 | 第43-45页 |
4.3.3 突发事件情境下公共场所人群流动动力学模型 | 第45-51页 |
4.4 突发事件情境下安全疏散点的诱导功能 | 第51-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突发事件情景下公共场所人群流动的仿真 | 第55-60页 |
5.1 突发事件情境下公共场所人群流动的仿真模拟 | 第55-58页 |
5.2 虚拟领导在人群流动中的诱导作用的仿真模拟 | 第58-5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和主要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