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3-16页 |
第2章 基础理论综述 | 第16-24页 |
2.1 配送中心物流能力概述 | 第16-20页 |
2.1.1 配送中心的定义 | 第16页 |
2.1.2 配送中心的功能 | 第16-17页 |
2.1.3 配送中心物流能力的构成 | 第17-19页 |
2.1.4 配送中心物流能力特征分析 | 第19-20页 |
2.2 约束理论概述 | 第20-24页 |
2.2.1 约束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 第20页 |
2.2.2 约束理论的基本原理 | 第20-21页 |
2.2.3 约束理论的方法与工具 | 第21-24页 |
第3章 配送中心物流能力优化方法 | 第24-38页 |
3.1 配送中心运作能力约束识别与解除(TP) | 第24-28页 |
3.1.1 分析运作流程并识别约束 | 第24-25页 |
3.1.2 消雾法协助流程的改造 | 第25-27页 |
3.1.3 约束解除 | 第27-28页 |
3.2 配送中心要素能力瓶颈分析与消除 | 第28-36页 |
3.2.1 瓶颈的定义及常见的识别方法 | 第28-29页 |
3.2.2 基于赋时Petri网的配送中心系统建模 | 第29-35页 |
3.2.3 瓶颈的消除策略 | 第35-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4章 配送中心物流能力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8-50页 |
4.1 灰色评价的基础理论 | 第38-41页 |
4.1.1 灰色系统理论 | 第38-39页 |
4.1.2 灰色评价的具体步骤 | 第39-41页 |
4.2 配送中心物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1-45页 |
4.2.1 配送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41-42页 |
4.2.2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 第42-45页 |
4.3 配送中心物流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5-49页 |
4.3.1 选取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 | 第45-46页 |
4.3.2 层次分析法 | 第46-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实证分析 | 第50-76页 |
5.1 X配送中心概况及主要经营问题 | 第50页 |
5.2 运作能力约束识别与解除 | 第50-53页 |
5.3 要素能力瓶颈分析与消除 | 第53-68页 |
5.3.1 作业流程分析及Petri网模型构建 | 第53-60页 |
5.3.2 仿真模型的构建 | 第60-66页 |
5.3.3 瓶颈分析与消除策略 | 第66-68页 |
5.4 优化前后物流能力评价 | 第68-76页 |
5.4.1 确定指标权重 | 第68-71页 |
5.4.2 改进前后物流能力的评价 | 第71-76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主要研究工作 | 第76-77页 |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附录A 仿真模型输入数据 | 第82-83页 |
附录B 要素能力灰色评价评分标准 | 第83-84页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