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2.1 产业融合理论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制造业效率的内涵 | 第12-13页 |
1.2.3 产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效率的路径 | 第13-18页 |
1.2.4 文献评述 | 第18-19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19-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22-23页 |
1.4 可能的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 | 第23-24页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3页 |
1.4.2 存在的不足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产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效率的理论与机制分析 | 第24-32页 |
2.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分析 | 第24-25页 |
2.1.1 制造业的内涵 | 第24页 |
2.1.2 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 | 第24-25页 |
2.1.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效应 | 第25页 |
2.2 产业融合的驱动力 | 第25-28页 |
2.2.1 基于消费端的需求拉动 | 第25-26页 |
2.2.2 基于生产端的竞争推动 | 第26-27页 |
2.2.3 基于技术端的创新驱动 | 第27-28页 |
2.3 产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效率的路径分析 | 第28-32页 |
2.3.1 专业化融合方式 | 第28-29页 |
2.3.2 规模化融合方式 | 第29-30页 |
2.3.3 一体化融合方式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32-40页 |
3.1 我国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测算 | 第32-34页 |
3.1.1 我国产业融合的测算方法 | 第32页 |
3.1.2 我国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分析 | 第32-34页 |
3.2 中美、中德产业融合发展的对比分析 | 第34-37页 |
3.2.1 中美产业融合发展的比较 | 第35-36页 |
3.2.2 中德产业融合发展的比较 | 第36-37页 |
3.3 我国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37-40页 |
3.3.1 制造业需求不足 | 第37-38页 |
3.3.2 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乏力 | 第38-40页 |
第四章 产业融合对我国制造业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0-56页 |
4.1 计量模型的构建 | 第40-41页 |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41-43页 |
4.2.1 全要数生产率及其分解 | 第41-42页 |
4.2.2 制造业分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 | 第42页 |
4.2.3 制造业分行业的科研投入 | 第42-43页 |
4.2.4 制造业分行业的国有企业规模 | 第43页 |
4.2.5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43页 |
4.3 制造业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测算 | 第43-47页 |
4.3.1 制造业效率变化的总体分析 | 第44-45页 |
4.3.2 制造业效率变化的分行业分析 | 第45-47页 |
4.4 实证分析与回归结果 | 第47-56页 |
4.4.1 面板数据的检验 | 第47-48页 |
4.4.2 产业融合对总体制造业效率影响的GMM估计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4.4.3 产业融合对低技术制造业效率影响的GMM估计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4.4.4 产业融合对中高技术制造业效率影响的GMM估计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4.4.5 稳健性检验 | 第53-56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6-59页 |
5.1 本文研究结论 | 第56-57页 |
5.2 相关政策建议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64页 |
后记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