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1 铬的水化学行为 | 第11-12页 |
1.1.2 地下水中铬的来源及危害 | 第12-14页 |
1.2 地下水中Cr(Ⅵ)的修复方法 | 第14-20页 |
1.2.1 地下水中Cr(Ⅵ)异位治理方法 | 第14-15页 |
1.2.2 地下水中Cr(Ⅵ)原位修复方法 | 第15-18页 |
1.2.3 原位反应带技术 | 第18-20页 |
1.2.3.1 原位反应带技术中的碳源 | 第18-19页 |
1.2.3.2 原位反应带技术中的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1.3 乳化油碳源介绍 | 第20-22页 |
1.3.1 乳化油概念 | 第20-21页 |
1.3.2 乳化油碳源应用实例 | 第21-22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页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3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4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29页 |
2.2.1 乳化油制备方法 | 第25-26页 |
2.2.2 静态批实验方案 | 第26-29页 |
2.2.2.1 乳化油寿命评估实验方案 | 第26-27页 |
2.2.2.2 乳化油影响因素研究实验方案 | 第27-29页 |
2.3 测试方法 | 第29-32页 |
2.3.1 Cr(Ⅵ)的测试方法 | 第29页 |
2.3.2 硝酸根的测试方法 | 第29-30页 |
2.3.3 硫酸根的测试方法 | 第30-31页 |
2.3.4 土壤中总铬(Cr)的测定方法 | 第31-32页 |
第3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2-67页 |
3.1 活性污泥驯化液结果与讨论 | 第32-38页 |
3.1.1 实验过程 | 第32-33页 |
3.1.2 乳化油碳源还原Cr(Ⅵ)的效果 | 第33-36页 |
3.1.3 反应过程中pH值的变化 | 第36-38页 |
3.2 原位土壤结果与讨论 | 第38-50页 |
3.2.1 实验过程 | 第38页 |
3.2.2 乳化油碳源还原Cr(Ⅵ)的效果 | 第38-41页 |
3.2.3 硝酸根对微生物还原Cr(Ⅵ)的影响 | 第41-46页 |
3.2.4 硫酸根对微生物还原Cr(Ⅵ)的影响 | 第46-49页 |
3.2.5 不同初始pH对微生物还原Cr(Ⅵ)的影响 | 第49-50页 |
3.3 碳源效果评估分析及动力学研究 | 第50-65页 |
3.3.1 Cr(Ⅵ)还原效果计算 | 第50-60页 |
3.3.2 乳化油还原Cr(Ⅵ)的动力学研究 | 第60-65页 |
3.4 小结 | 第65-67页 |
第4章 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 第67-75页 |
4.1 引言 | 第67页 |
4.2 实验过程 | 第67-70页 |
4.2.1 微生物DNA的提取 | 第67-68页 |
4.2.2 16S r DNA测序的PCR扩增建库 | 第68-70页 |
4.2.3 上机测序 | 第7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0-74页 |
4.3.1 乳化油、NO3-和SO_4~(2-)对微生物的影响 | 第70-72页 |
4.3.2 微生物多样性比较 | 第72-74页 |
4.4 小结 | 第74-75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5-77页 |
5.1 结论 | 第75-76页 |
5.2 建议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附录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