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T高效降解菌在室内模拟修复中的应用及其降解机理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DDT简介 | 第10-12页 |
1.1.1 DDT的发明与发展 | 第10-11页 |
1.1.2 DDT的理化性质 | 第11页 |
1.1.3 DDT的毒性 | 第11-12页 |
1.2 我国DDT污染现状 | 第12-13页 |
1.2.1 DDT在我国的使用情况 | 第12页 |
1.2.2 DDT在我国的残留与分布 | 第12-13页 |
1.3 DDT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1 动物降解DDT的研究进展 | 第13页 |
1.3.2 植物降解DDT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3 微生物降解DDT的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4 DDT的降解途径 | 第14页 |
1.5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 | 第14-15页 |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1.7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7.1 课题来源 | 第15页 |
1.7.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2章 DDT降解菌的驯化与降解特性 | 第16-2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6-18页 |
2.1.1 主要仪器 | 第16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16页 |
2.1.3 主要培养基 | 第16页 |
2.1.4 供试菌株 | 第16页 |
2.1.5 实验方法 | 第16-1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8-23页 |
2.2.1 DDT降解菌的驯化 | 第18-19页 |
2.2.2 不同温度下菌株对DDT的降解率 | 第19-20页 |
2.2.3 不同初始pH下菌株对DDT的降解率 | 第20页 |
2.2.4 不同加菌量下菌株对DDT的降解率 | 第20页 |
2.2.5 正交实验优化DDT降解菌的降解条件 | 第20-23页 |
2.2.6 DDT降解菌的降解曲线 | 第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3章 DDT降解菌降解途径的验证 | 第25-3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3.1.1 主要仪器 | 第25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25页 |
3.1.3 主要培养基 | 第25页 |
3.1.4 供试菌株 | 第25页 |
3.1.5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3.1.6 部分数据来源 | 第2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6页 |
3.2.1 DDT 降解菌 12-2 | 第26-28页 |
3.2.2 已探明DDT降解菌的降解途径 | 第28-32页 |
3.2.3 DDT降解产物的检测 | 第32-35页 |
3.2.4 菌株 12-2 | 第35-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DDT降解菌的固定化 | 第37-5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4.1.1 主要仪器 | 第37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37页 |
4.1.3 主要培养基 | 第37页 |
4.1.4 供试菌株 | 第37页 |
4.1.5 实验方法 | 第37-4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9页 |
4.2.1 固定化小球的性质 | 第40-43页 |
4.2.2 活性炭吸附对降解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4.2.3 活性炭处理对降解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4.2.4 正交实验优化固定化小球的制备条件 | 第45-48页 |
4.2.5 固定化菌株重复利用对降解率的影响 | 第48页 |
4.2.6 低温保存对降解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室内模拟降解DDT | 第50-71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8页 |
5.1.1 主要仪器 | 第50页 |
5.1.2 主要试剂 | 第50页 |
5.1.3 主要培养基 | 第50页 |
5.1.4 供试菌株 | 第50页 |
5.1.5 实验方法 | 第50-58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8-70页 |
5.2.1 混合菌的构建 | 第58-59页 |
5.2.2 混合菌的降解特性 | 第59-62页 |
5.2.3 混合菌的固定化 | 第62-66页 |
5.2.4 室内模拟DDT降解 | 第66-7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讨论 | 第71-76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