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戏剧艺术论文--中国戏剧艺术论文--地方剧艺术论文

宁河戏小生唱腔的借鉴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绪论第10-13页
第一章 宁河戏及其"小生"概况第13-23页
 第一节 宁河戏源流第13-17页
  一、宁河戏的产生第13-14页
  二、宁河戏的发展现状第14-16页
  三、宁河戏的基本特征第16-17页
 第二节 宁河戏的主体声腔及音乐结构第17-20页
  一、主体声腔第17页
  二、音乐结构第17-20页
 第三节 小生及其行当特点第20-23页
  一、小生在宁河戏中的重要地位第20-21页
  二、小生的类别第21-22页
  三、行当特点第22-23页
第二章 宁河戏小生唱腔探究第23-34页
 第一节 小生唱腔的基本演唱方法第23-25页
  一、呼吸的运用第23-24页
  二、共鸣腔的运用第24-25页
  三、本嗓与小嗓的结合第25页
 第二节 小生唱腔的润腔技法第25-28页
  一、颤音第26页
  二、倚音第26页
  三、波音第26-27页
  四、垫字第27页
  五、哭音第27-28页
 第三节 小生唱腔的演唱特性第28-29页
  一、语言的地方性第28-29页
  二、音色的传统性第29页
  三、方法的开放性第29页
 第四节 小生唱腔的咬字吐字第29-32页
  一、吐出字头第30-31页
  二、唱出字腹第31页
  三、收好字尾第31-32页
 第五节 小生唱腔的艺术特征第32-34页
  一、"依字出声"第32-33页
  二、"长短依情"第33页
  三、"分句断句"第33页
  四、"重在唱情"第33-34页
第三章 民族声乐对宁河戏小生唱腔的借鉴第34-44页
 第一节 用嗓方法上的借鉴第34-37页
  一、“真声”和“假声”的结合第34-35页
  二、低音区和高音区的转换第35-37页
 第二节 行腔上的借鉴第37-41页
  一、咬字方面第38-40页
  二、润腔方面第40-41页
 第三节 演唱情感上的借鉴第41-44页
  一、重在唱情第41-42页
  二、情感是声音的目标第42-44页
结语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附录一:谱例第47-58页
附录二:照片第58-63页
后记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影视媒介中二人转文化传播研究
下一篇:藏族题材电影的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