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6页 |
1.1 引言 | 第8-9页 |
1.2 电流变效应的起源与发展 | 第9-10页 |
1.3 电流变流体的组成和分类 | 第10-14页 |
1.3.1 电流变流体的组成 | 第10-14页 |
1.3.2 电流变流体的分类 | 第14页 |
1.4 电流变效应的机理 | 第14-17页 |
1.4.1 成纤维化模型 | 第14-15页 |
1.4.2 双电层模型 | 第15-16页 |
1.4.3 介电极化及电导模型 | 第16页 |
1.4.4 介电损耗模型 | 第16-17页 |
1.5 影响电流变性能的主要因素 | 第17-19页 |
1.5.1 分散相的影响 | 第17-19页 |
1.5.2 分散介质的影响 | 第19页 |
1.5.3 电场的影响 | 第19页 |
1.5.4 温度的影响 | 第19页 |
1.6 电流变效应的流变学表征 | 第19-20页 |
1.7 电流变材料的应用前景 | 第20-21页 |
1.8 电流变材料研究制备的新进展 | 第21-24页 |
1.8.1 无机电流变材料 | 第21-22页 |
1.8.2 有机电流变材料 | 第22页 |
1.8.3 有机一无机复合型电流变材料 | 第22-23页 |
1.8.4 多层包覆型电流变材料 | 第23-24页 |
1.9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26页 |
第2章 聚苯胺/喹吖啶酮复合材料的合成和结构表征 | 第26-35页 |
2.1 引言 | 第26-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28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7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2.2.3. 聚苯胺/喹吖啶酮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28页 |
2.3 聚苯胺/喹吖啶酮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28-29页 |
2.3.1 表征仪器 | 第28-29页 |
2.3.2 测试方法 | 第29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9-35页 |
2.4.1 聚苯胺/喹吖啶酮的合成过程与条件讨论 | 第29-30页 |
2.4.2 红外谱图分析 | 第30-31页 |
2.4.3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1-32页 |
2.4.4 粒子的形貌分析 | 第32-33页 |
2.4.5 热稳定性分析 | 第33-35页 |
第3章 聚苯胺/喹吖啶酮复合材料的电流变性能测试 | 第35-52页 |
3.1 引言 | 第35-36页 |
3.2 电流变流体制备及测试 | 第36-37页 |
3.2.1 聚苯胺/喹吖啶酮复合粒子的后处理 | 第36页 |
3.2.2 电流变流体的制备 | 第36页 |
3.2.3 电流变行为的主要测试仪器及系统 | 第36页 |
3.2.4 电流变液流变学测试方法 | 第36-3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7-52页 |
3.3.1 复合粒子电流变体系的电流变性能 | 第37-43页 |
3.3.2 复合材料的流变行为及其分析 | 第43-45页 |
3.3.3 复合物粒子的屈服应力与电场的关系 | 第45页 |
3.3.4 复合物粒子的质量分数对体系电流变性能的影响 | 第45-49页 |
3.3.5 温度对体系电流变性能的影响 | 第49-50页 |
3.3.6 复合粒子硅油悬浮体系的介电性能研究 | 第50-52页 |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2-54页 |
4.1 总结 | 第52-53页 |
4.2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个人简历 | 第64-65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完成论文目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