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汽车悬架概述 | 第8-9页 |
1.2 主动悬架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研究目的、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包含液压系统的主动悬架分析及系统模型 | 第15-40页 |
2.1 随机路面输入模型 | 第15-18页 |
2.1.1 空间功率谱密度 | 第15-17页 |
2.1.2 空间功率谱密度 G q( n )与时间功率谱密度 Gq ( f )的转化 | 第17页 |
2.1.3 关于路面输入白噪声的相关计算 | 第17-18页 |
2.2 车辆悬架系统模型 | 第18页 |
2.3 比例控制液压系统 | 第18-21页 |
2.3.1 比例控制系统的发展 | 第18-19页 |
2.3.2 比例控制的原理 | 第19-20页 |
2.3.3 比例控制的优点 | 第20-21页 |
2.4 主动悬架作动器分析计算 | 第21-28页 |
2.4.1 主动悬架作动器分析计算 | 第21-27页 |
2.4.2 其他液压系统元件选用 | 第27-28页 |
2.5 液压系统模型建立 | 第28-39页 |
2.5.1 主动悬架原理 | 第28-29页 |
2.5.2 电液比例方向阀建模 | 第29-35页 |
2.5.3 主动阀控液压缸建模 | 第35-3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主动悬架 PID控制 | 第40-48页 |
3.1 主动悬架 PID 控制模型 | 第40-45页 |
3.1.1 PID 控制简介 | 第40-41页 |
3.1.2 PID 控制器原理 | 第41-43页 |
3.1.3 PID 控制器的参数整定 | 第43-45页 |
3.1.4 主动悬架 PID 控制策略 | 第45页 |
3.2 主动悬架 PID 建模 | 第45-4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主动悬架 LQG控制 | 第48-55页 |
4.1 LQG 控制策略 | 第48-50页 |
4.1.1 LQG 控制简述 | 第48页 |
4.1.2 LQG 控制原理 | 第48-50页 |
4.2 主动悬架 LQG 控制建模 | 第50-5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模型仿真与对比 | 第55-68页 |
5.1 被动悬架建模 | 第55-56页 |
5.2 主动悬架与被动悬架模型仿真 | 第56-61页 |
5.2.1 Simulink 简介 | 第56-57页 |
5.2.2 被动悬架仿真结果 | 第57-58页 |
5.2.3 主动悬架 PID 控制仿真结果 | 第58-60页 |
5.2.4 主动悬架 LQG 控制仿真结果 | 第60-61页 |
5.3 仿真结果对比 | 第61-62页 |
5.4 加权矩阵对 LQG 控制的影响 | 第62-64页 |
5.5 主动悬架 PID 控制与 LQG 控制作动器输出力对比 | 第64-66页 |
5.6 主动悬架 PID 控制和 LQG 控制作动器瞬时功率输出比较 | 第66-6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