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1 网络监测现状 | 第8-9页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1.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2 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10-11页 |
1.3 本文结构 | 第11-12页 |
第二章 网络拓扑发现与节点监控技术分析 | 第12-23页 |
2.1 网络基本监测技术 | 第12-13页 |
2.1.1 SNMP 协议 | 第12页 |
2.1.2 ICMP 协议 | 第12-13页 |
2.2 SNMP 协议分析 | 第13-18页 |
2.2.1 SNMP 管理模型 | 第13-14页 |
2.2.2 管理信息结构 | 第14-15页 |
2.2.3 管理信息库 | 第15-16页 |
2.2.4 SNMP 协议的数据单元 | 第16-18页 |
2.3 ICMP 协议分析 | 第18-23页 |
2.3.1 ICMP 协议框架 | 第18-19页 |
2.3.2 Ping 工具 | 第19-21页 |
2.3.3 Traceroute 工具 | 第21-23页 |
第三章 NTMS 系统中关键技术研究 | 第23-46页 |
3.1 网络节点身份识别 | 第23-25页 |
3.2 网络拓扑发现原理 | 第25-29页 |
3.2.1 基于路由的网络层逻辑拓扑的发现技术 | 第25-27页 |
3.2.2 基于转发表的物理层拓扑发现技术 | 第27-29页 |
3.3 网络拓扑发现算法描述 | 第29-44页 |
3.3.1 算法中用到的 MIB 库与字段信息 | 第29-32页 |
3.3.2 算法描述 | 第32-36页 |
3.3.3 基于队列的网络层设备多 IP 地址归并算法 | 第36-38页 |
3.3.4 基于多线程的多端并发扫描算法 | 第38-41页 |
3.3.5 三层设备物理拓扑发现模型 | 第41-42页 |
3.3.6 关于双链路热备网络拓扑的发现算法 | 第42-44页 |
3.4 网络节点监测 | 第44-46页 |
3.4.1 被动监听模型 | 第44-45页 |
3.4.2 主动轮询模型 | 第45-46页 |
第四章 NTMS 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46-56页 |
4.1 系统设计 | 第46-51页 |
4.1.1 系统需求分析 | 第46页 |
4.1.2 系统框架设计 | 第46-47页 |
4.1.3 系统模块设计 | 第47-50页 |
4.1.4 各模块之间的数据流转 | 第50-51页 |
4.2 系统实现 | 第51-54页 |
4.2.1 系统开发环境 | 第51页 |
4.2.2 SNMP 信息的扫描 | 第51-52页 |
4.2.3 网络拓扑分析和校核 | 第52-53页 |
4.2.4 拓扑信息的存储 | 第53页 |
4.2.5 拓扑数据的传输 | 第53-54页 |
4.3 系统部署 | 第54-56页 |
4.3.1 网络设备配置要求 | 第54页 |
4.3.2 终端计算机配置要求 | 第54-55页 |
4.3.3 起始扫描节点选取 | 第55页 |
4.3.4 NTMS 系统服务器要求 | 第55-56页 |
第五章 NTMS 系统的测试与评价 | 第56-61页 |
5.1 测试环境 | 第56页 |
5.2 系统测试 | 第56-60页 |
5.2.1 功能测试 | 第57-59页 |
5.2.2 性能测试 | 第59-60页 |
5.3 测试总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