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图目录 | 第12-13页 |
表目录 | 第13-14页 |
1 绪论 | 第14-30页 |
1.1 研究背景与现实需求 | 第14-17页 |
1.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1.1.2 移动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技术转移中的专利价值研究现实需求 | 第16-17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7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7-18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8-27页 |
1.3.1 我国移动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发展现状研究 | 第18-19页 |
1.3.2 技术转移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3 专利价值评估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3.4 移动通信设备制造行业专利技术现状研究 | 第23-27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27-28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页 |
1.4.2 本文可能研究创新点 | 第27-28页 |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28-3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8页 |
1.5.2 研究思路 | 第28-30页 |
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30-41页 |
2.1 专利技术转移的相关理论 | 第30-32页 |
2.1.1 技术转移七种观点 | 第30页 |
2.1.2 技术转移的主要方式 | 第30-31页 |
2.1.3 技术转移的趋势研究 | 第31-32页 |
2.2 专利价值评估相关理论 | 第32-36页 |
2.2.1 传统专利价值评估方法概述 | 第32页 |
2.2.2 实物期权理论概述 | 第32-33页 |
2.2.3 实物期权应用于移动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专利价值评估的可行性 | 第33-34页 |
2.2.4 实物期权理论常用模型 | 第34-36页 |
2.3 无风险利率参数确定方法 | 第36-38页 |
2.3.1 基于Cox的利率均衡模型估算无风险利率 | 第36-37页 |
2.3.2 一阶线性灰色预测模型估算无风险利率 | 第37-38页 |
2.4 Delphi法与相关度分析筛选指标 | 第38-40页 |
2.4.1 Delphi法求权重 | 第38-39页 |
2.4.2 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39-40页 |
2.5 集值统计 | 第40-41页 |
3 移动通信设备制造行业专利技术转移价值评估体系构建 | 第41-53页 |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1-45页 |
3.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41-42页 |
3.1.2 移动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技术转移中的专利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44页 |
3.1.3 指标体系的初建 | 第44-45页 |
3.2 指标体系的筛选与权重确定 | 第45-51页 |
3.2.1 专家调查 | 第46-48页 |
3.2.2 相关性分析筛选指标 | 第48-51页 |
3.3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1-53页 |
4 移动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专利技术转移价值评估模型构建 | 第53-60页 |
4.1 模型的构建思路及步驟 | 第53-54页 |
4.1.1 模型的构建思路 | 第53页 |
4.1.2 模型的构建步骤 | 第53-54页 |
4.2 评估模型的建立 | 第54-59页 |
4.2.1 评估模型的组成 | 第54-57页 |
4.2.2 二叉树定价子模型参数分析 | 第57-58页 |
4.2.3 基于Cox利率均衡模型确定无风险利率 | 第58-59页 |
4.3 模型评估的步骤 | 第59-60页 |
5 华为技术转移专利价值评估实证研究 | 第60-74页 |
5.1 华为专利实例简介 | 第60-63页 |
5.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简介 | 第60页 |
5.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专利成果现状 | 第60-61页 |
5.1.3 专利实例介绍 | 第61-63页 |
5.2 移动通信设备制造领域专利价值评估模型应用 | 第63-72页 |
5.2.1 确定风险报酬率 | 第63-65页 |
5.2.2 基于Cox利率均衡模型确定无风险利率 | 第65-67页 |
5.2.3 一阶线性灰色预测模型估算无风险利率 | 第67-69页 |
5.2.4 专利总体价值 | 第69-72页 |
5.3 对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专利技术转移的对策建议 | 第72-74页 |
5.3.1 制定专利保护和应用战略 | 第72-73页 |
5.3.2 加强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 | 第73页 |
5.3.3 制定有利于专利技术转移的优惠政策 | 第73页 |
5.3.4 建立合理的价值评估体系,选择适合的评估方法 | 第73-74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附录A | 第78-80页 |
附录B | 第80-85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8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