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全身性疾病论文--物理性损害论文--振动损害论文

色钉菇多糖的单糖组分与东莨菪碱抗运动病效果的比较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引言第14-16页
1 综述运动病及其防治第16-25页
    1.1 诱发运动病的主要因素第17页
    1.2 运动病发生机制第17-19页
        1.2.1 感觉冲突理论第17-18页
        1.2.2 内分泌异常学说第18页
        1.2.3 耳石质量不对称学说第18页
        1.2.4 体液转移学说第18-19页
    1.3 运动病发生过程中相关体液因子的变化第19-21页
        1.3.1 5-HT第19页
        1.3.2 乙酰胆碱第19-20页
        1.3.3 去甲肾上腺素第20页
        1.3.4 抗利尿激素第20页
        1.3.5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第20-21页
    1.4 运动病的预防和治疗第21-24页
        1.4.1 抗运动病药物第21-23页
        1.4.2 非药物措施第23-24页
    1.5 展望第24-25页
2 实验一色钉菇多糖的提取及其单糖组分分析第25-29页
    2.1 实验仪器与药品第25页
        2.1.1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第25页
        2.1.2 主要药品与试剂第25页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第25-26页
        2.2.1 色钉菇多糖的提取第25页
        2.2.2 色钉菇多糖的单糖组分分析第25-26页
    2.3 实验结果第26-29页
3 实验二色钉菇单糖组分与东莨菪碱抗运动病效果比较第29-36页
    3.1 实验动物与仪器第29-30页
        3.1.1 实验动物及分组第29页
        3.1.2 仪器和药品第29-30页
    3.2 实验方法与步骤第30-32页
        3.2.1 运动病模型的复制第30页
        3.2.2 行为学检测第30-32页
    3.3 实验结果第32-36页
        3.3.1 旷场实验结果第32-34页
        3.3.2 MS指数检测实验结果第34-36页
4 实验三色钉菇多糖的单糖组分对运动病大鼠血液中相关神经递质和激素水平的影响第36-41页
    4.1 实验动物与仪器第36-37页
        4.1.1 实验动物及分组第36页
        4.1.2 仪器和药品第36-37页
    4.2 实验方法和步骤第37-38页
        4.2.1 运动病模型的复制和采血第37页
        4.2.2 试剂盒检测第37-38页
    4.3 实验结果第38-41页
        4.3.1 5-HT测定结果第38-39页
        4.3.2 乙酰胆碱测定结果第39页
        4.3.3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测定结果第39-40页
        4.3.4 抗利尿激素测定结果第40-41页
5 讨论第41-45页
    5.1 色钉菇多糖的单糖组分对运动病大鼠行为的影响第41-42页
    5.2 色钉菇多糖的单糖组分对运动病大鼠体液因子的影响第42-45页
结论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5页
后记(含致谢)第55-5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研究的课题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N-氧化吡啶甲醛类Schiff碱配合物的研究
下一篇:民事执行若干法律问题研究--源于对东莞某企业执行案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