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2页 |
引言 | 第17-31页 |
一、研究意义与目标 | 第17-19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二)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一) 人大代表 | 第25-27页 |
(二) 人大代表履职 | 第27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7-29页 |
(一) 基本思路 | 第27-28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五、研究重点与难点 | 第29页 |
六、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 | 第29-31页 |
第一章 人大代表履职制度的理论渊源 | 第31-48页 |
一、人民主权理论 | 第31-33页 |
(一) 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 | 第31-32页 |
(二) 马克思的人民主权思想 | 第32-33页 |
二、代议制理论 | 第33-45页 |
(一) 近代西方学者的代议制理论 | 第33-39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的代议制思想 | 第39-45页 |
三、代表制理论 | 第45-48页 |
(一) 强制委托论 | 第45-46页 |
(二) 代表责任论 | 第46页 |
(三) 集中代表论 | 第46-48页 |
第二章 人大代表履职制度的实践发展 | 第48-60页 |
一、人大代表履职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48-57页 |
(一) 建国初期人大代表履职制度概况(1954—1957年) | 第48-51页 |
(二) 反右和“文革”时期人大代表履职制度概况(1957—1978年) | 第51-52页 |
(三) 改革开放以来人大代表履职制度概况(1978年—至今) | 第52-57页 |
二、人大代表履职制度的现实基础 | 第57-60页 |
(一) 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对人大代表履职提出新要求 | 第57-58页 |
(二) 人大代表履职的法律法规日益健全 | 第58页 |
(三) 人大代表履职的制度环境不断优化 | 第58-60页 |
第三章 人大代表履职的内涵、保障与监督 | 第60-76页 |
一、人大代表履职的基本内涵 | 第60-65页 |
(一) 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的主要职责 | 第60-63页 |
(二) 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主要职责 | 第63-65页 |
二、人大代表的履职保障 | 第65-71页 |
(一) 言论免责权 | 第65-67页 |
(二) 人身特别保护权 | 第67-68页 |
(三) 知情知政权 | 第68-69页 |
(四) 时间、物质和组织保障 | 第69-70页 |
(五) 代表建议的办理 | 第70-71页 |
三、人大代表的履职监督 | 第71-76页 |
(一) 履职监督的主体、内容与方式 | 第72-73页 |
(二) 对人大代表的罢免 | 第73-74页 |
(三) 暂时停止执行代表职务 | 第74页 |
(四) 人大代表资格的终止 | 第74-76页 |
第四章 H省级人大代表履职状况分析 | 第76-105页 |
一、H省人大建设概况 | 第76-85页 |
(一) H省人大建设的历史沿革 | 第76-81页 |
(二) H省级人大代表履职成效 | 第81-85页 |
二、H省级人大代表履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85-105页 |
(一) 人大代表的代表性问题 | 第85-90页 |
(二) 人代会期间人大代表履职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90-99页 |
(三) 人代会闭会期间代表履职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99-102页 |
(四) 人大代表履职保障与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02-105页 |
第五章 影响人大代表履职的因素分析 | 第105-118页 |
一、素质层面 | 第105-110页 |
(一) 代表意识不强,影响履职主动性 | 第105-107页 |
(二) 知识素质不足,影响履职积极性 | 第107-109页 |
(三) 能力素质欠缺,影响履职实效性 | 第109-110页 |
二、法律层面 | 第110-115页 |
(一) 立法缺陷的存在 | 第110-114页 |
(二) 有的法律缺乏实施细则或程序性规定 | 第114页 |
(三) 公众参与立法的机制不畅 | 第114-115页 |
三、制度层面 | 第115-118页 |
(一) 选举制度不完善 | 第115-116页 |
(二) 履职保障制度不健全 | 第116-117页 |
(三) 履职监督制度难落实 | 第117-118页 |
第六章 增强人大代表履职效果的基本思路 | 第118-132页 |
一、完善选举制度 | 第118-121页 |
(一) 适时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 | 第118-119页 |
(二) 改革候选人提名制度 | 第119-120页 |
(三) 适度引入竞争机制 | 第120页 |
(四) 优化代表组成结构 | 第120-121页 |
二、优化代表履职环境 | 第121-129页 |
(一) 健全代表履职保障机制 | 第121-124页 |
(二) 建立代表履职评价体系 | 第124-127页 |
(三) 完善代表履职监督制度 | 第127-129页 |
三、增强代表履职能力 | 第129-132页 |
(一) 强化角色认知教育,提高代表履职意识 | 第129页 |
(二) 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注入代表履职活力 | 第129-130页 |
(三) 增强代表政治效能感,提升代表履职实效 | 第130-132页 |
结论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5页 |
后记 | 第145-1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