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CT诊断及临床治疗策略
| 前言 | 第4-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9页 |
| Abstact | 第9-11页 |
| 英文缩略词 | 第13-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15页 |
| 第2章 综述 | 第15-32页 |
| 2.1 胸主动脉的生理解剖 | 第16-17页 |
| 2.2 胸主动脉瘤的定义和类型 | 第17-18页 |
| 2.3 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发病原因 | 第18页 |
| 2.4 胸主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理 | 第18-22页 |
| 2.4.1 危险因素 | 第18-19页 |
| 2.4.2 胸主动脉瘤的发病机理 | 第19-22页 |
| 2.5 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表现 | 第22-23页 |
| 2.6 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第23-28页 |
| 2.6.1 普通 X 射线照相法 | 第23页 |
| 2.6.2 超声心动图 | 第23-24页 |
| 2.6.3 多排螺旋 CT/CTA 扫描 | 第24-26页 |
| 2.6.4 超声波检查 | 第26页 |
| 2.6.5 放射性核素造影术和传统血管造影 | 第26页 |
| 2.6.6 血管内超声 | 第26-27页 |
| 2.6.7 核磁共振成像 | 第27页 |
| 2.6.8 检查频率 | 第27-28页 |
| 2.7 治疗 | 第28-30页 |
| 2.7.1 药物治疗 | 第28页 |
| 2.7.2 手术治疗 | 第28-29页 |
| 2.7.3 血管内修复 | 第29-30页 |
| 2.8 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与真性动脉瘤比较 | 第30-32页 |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 3.1 研究对象: | 第32页 |
| 3.2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 3.2.1 扫描设备及方法 | 第32-33页 |
| 3.2.2 CT 测量方法与评价 | 第33页 |
| 3.3 介入治疗方法及术后 1-12 个月随访 | 第33-35页 |
| 第4章 结果 | 第35-40页 |
| 4.1 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总体情况 | 第35-36页 |
| 4.2 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症状 | 第36页 |
| 4.3 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年龄分布情况 | 第36-37页 |
| 4.4 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同时并发的临床疾病 | 第37页 |
| 4.5 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病因 | 第37-38页 |
| 4.6 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 CT 表现 | 第38页 |
| 4.7 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介入治疗结果 | 第38-40页 |
| 第5章 讨论 | 第40-44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 附图 | 第50-57页 |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