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3-30页 |
1.1 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概述 | 第13-16页 |
1.1.1 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 | 第13-14页 |
1.1.2 鼠李糖脂概述 | 第14-16页 |
1.2 鼠李糖脂的安全性及药理作用的研究 | 第16-19页 |
1.2.1 鼠李糖脂的生物安全性 | 第17页 |
1.2.2 鼠李糖脂的细胞毒性研究 | 第17-18页 |
1.2.3 鼠李糖脂药理作用的体内研究 | 第18页 |
1.2.4 鼠李糖脂药理作用的体外研究 | 第18-19页 |
1.3 用于新药评价的体外细胞模型 | 第19-25页 |
1.3.1 药物吸收评价模型 | 第20-22页 |
1.3.2 药物分布模型 | 第22页 |
1.3.3 药物代谢评价模型 | 第22-23页 |
1.3.4 药物排泄评价模型 | 第23页 |
1.3.5 药物毒性评价模型 | 第23-25页 |
1.3.6 用于药理研究的细胞模型 | 第25页 |
1.4 纤维化形成机理和药物抗纤维化研究 | 第25-29页 |
1.4.1 纤维化的形成机理 | 第25-27页 |
1.4.2 抗纤维化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1.5 课题的研究思路 | 第29-30页 |
第2幸鼠李糖脂的细胞毒性及机理研究 | 第30-42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3页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0-31页 |
2.2.2 细胞培养 | 第31页 |
2.2.3 细胞活率测定 | 第31-32页 |
2.2.4 培养基表面张力测定 | 第32页 |
2.2.5 数据分析 | 第32-3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3-41页 |
2.3.1 不同血清含量培养基中鼠李糖脂的细胞毒性 | 第33-37页 |
2.3.2 鼠李糖脂的细胞毒性机理研究 | 第37-39页 |
2.3.3 采用化学表面活性剂印证鼠李糖脂的细胞毒性机理 | 第39-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采用体外模型解析鼠李糖脂体内外毒性差异 | 第42-55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2-47页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2-43页 |
3.2.2 细胞培养 | 第43页 |
3.2.3 大鼠尾静脉注射给药 | 第43-44页 |
3.2.4 体内器官病理切片检测 | 第44页 |
3.2.5 鼠李糖脂的HPLC法测定 | 第44页 |
3.2.6 鼠李糖脂在胃酸中的溶解度测定 | 第44页 |
3.2.7 鼠李糖脂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 | 第44-45页 |
3.2.8 溶血实验 | 第45页 |
3.2.9 鼠李糖脂的双向转运 | 第45-46页 |
3.2.10 鼠李糖脂的肝细胞代谢能力测定 | 第46-47页 |
3.2.11 数据分析 | 第4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3页 |
3.3.1 鼠李糖脂的大鼠尾静脉注射毒性评价 | 第47-49页 |
3.3.2 鼠李糖脂静脉注射呈低毒性的原因解析 | 第49-52页 |
3.3.3 大鼠口服鼠李糖脂无毒性的原因解析 | 第52-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采用细胞模型评价鼠李糖脂作为口服促吸收剂的可行性 | 第55-65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55-58页 |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5-56页 |
4.2.2 细胞培养 | 第56页 |
4.2.3 药物渗透性研究 | 第56-57页 |
4.2.4 罗丹明123在Transwell单细胞层上的双向转运能力 | 第57页 |
4.2.5 罗丹明123和罗丹明110的细胞积累和外排量测定 | 第57-58页 |
4.2.6 鼠李糖脂促进花青素在小肠的吸收 | 第58页 |
4.2.7 数据分析 | 第5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4页 |
4.3.1 鼠李糖脂对三种药物吸收途径的作用 | 第58-61页 |
4.3.2 鼠李糖脂对P-gp外排蛋白活性的抑制作用研究 | 第61-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鼠李糖脂抗纤维化的机理研究 | 第65-89页 |
5.1 引言 | 第65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65-69页 |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65-66页 |
5.2.2 成纤维细胞和A549的培养 | 第66-67页 |
5.2.3 肌成纤维细胞的诱导转化 | 第67页 |
5.2.4 蛋白印迹(western blot) | 第67页 |
5.2.5 细胞活率测定 | 第67-68页 |
5.2.6 活细胞/死细胞荧光双染(Calcein-AM/PI染色) | 第68页 |
5.2.7 腋原浓度测定 | 第68页 |
5.2.8 胶原收缩实验 | 第68页 |
5.2.9 细胞凋亡检测 | 第68-69页 |
5.2.10 免疫荧光染色 | 第69页 |
5.2.11 数据分析 | 第6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9-88页 |
5.3.1 A549和成纤维细胞经诱导形成肌成纤维细胞 | 第69-72页 |
5.3.2 双鼠李糖脂对转化前后细胞毒性的评价 | 第72-77页 |
5.3.3 双鼠李糖脂诱导转化前后的细胞凋亡 | 第77-80页 |
5.3.4 双鼠李糖脂抑制肌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分泌 | 第80页 |
5.3.5 双鼠李糖脂抑制肌成纤维细胞的胶原收缩 | 第80-81页 |
5.3.6 鼠李糖脂下调肌成纤维细胞的α-SMA表达 | 第81-84页 |
5.3.7 其他表面活性剂验证鼠李糖脂抗纤维化机理 | 第84-86页 |
5.3.8 鼠李糖脂抗细胞纤维化的机理解析 | 第86-8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 总结 | 第89-90页 |
6.2 不足之处 | 第90页 |
6.3 展望 | 第90-91页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1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