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白化小麦基因定位与SSH文库的构建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文献综述第10-25页
    1.1 引言第10-11页
    1.2 叶色突变的研究现状第11-17页
        1.2.1 叶色突变的分类第11页
        1.2.2 叶色突变的来源第11-12页
        1.2.3 叶色突变的遗传机制第12-13页
        1.2.4 叶色突变的分子机理第13-16页
        1.2.5 叶色突变的应用第16-17页
    1.3 基因定位概述第17-20页
        1.3.1 常用基因定位方法第17-18页
        1.3.2 常用DNA分子标记第18-20页
    1.4 基因差异表达研究方法第20-24页
        1.4.1 mRNA差异显示技术第21页
        1.4.2 代表性差异分析技术第21页
        1.4.3 抑制消减杂交第21-24页
    1.5 本试验研究的目标与意义第24-25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5-41页
    2.1 试验材料第25页
    2.2 方法路线第25-26页
    2.3 遗传分析第26-28页
        2.3.1 杂交方法第27页
        2.3.2 夏繁与数据记录第27-28页
        2.3.3 性状分离比数据处理第28页
    2.4 白化基因定位第28-32页
        2.4.1 材料取样第28页
        2.4.2 小麦总DNA提取(CTAB法)第28-29页
        2.4.3 引物选择第29页
        2.4.4 PCR扩增第29-30页
        2.4.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与银染显色第30-32页
        2.4.6 基因定位数据处理第32页
    2.5 SSH文库的构建第32-41页
        2.5.1 材料取样第32页
        2.5.2 文库构建试剂第32-33页
        2.5.3 总RNA提取(Trizol法)第33页
        2.5.4 总RNA的质量检测与含量测定第33-34页
        2.5.5 RNA样品纯化第34页
        2.5.6 mRNA的纯化第34-35页
        2.5.7 第一条cDNA链的合成第35页
        2.5.8 第二条cDNA链的合成第35-36页
        2.5.9 Rsa Ⅰ酶切第36-37页
        2.5.10 连接接头第37页
        2.5.11 第一次杂交第37-38页
        2.5.12 第一次PCR扩增第38页
        2.5.13 第二次PCR扩增第38-39页
        2.5.14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9页
        2.5.15 DNA的连接反应第39页
        2.5.16 转化反应第39-40页
        2.5.17 转化体的筛选与鉴定第40页
        2.5.18 阳性克隆的鉴定与保存第40-41页
        2.5.19 序列测定第4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1-55页
    3.1 遗传分析第41-43页
        3.1.1 F_1苗期白化苗性状的表现第41页
        3.1.2 F_2苗期白化苗性状的表现第41-42页
        3.1.3 对F_2苗期叶色分离比例进行χ~2检验第42-43页
    3.2 基因定位结果第43-46页
    3.3 SSH文库构建结果第46-55页
        3.3.1 RNA的检测第46-47页
        3.3.2 mRNA的检测第47-48页
        3.3.3 消减PCR检测第48-49页
        3.3.4 文库结果鉴定第49-50页
        3.3.5 序列对比与功能分类第50-55页
4 讨论第55-59页
    4.1 白化突变体M6的遗传组成及其规律第55页
    4.2 小麦白化突变体M6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第55-56页
    4.3 差异基因材料的取样选择第56-57页
    4.4 M6与CN19光合相关差异基因分析第57-58页
    4.5 染色体7同源群上的uniESTs第58-59页
5 结论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玉米抗逆转录因子MYB靶基因的验证
下一篇:稻粒黑粉菌(Neovossia horrida)的分离鉴定和分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