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沪港通制度 | 第14-17页 |
1.4.1 沪港通制度简介 | 第14-15页 |
1.4.2 沪港通制度的意义 | 第15-17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7-22页 |
2.1 国外关于分割市场股票差价及影响因素研究状况 | 第17-18页 |
2.2 国内关于分割市场股票差价及影响因素研究状况 | 第18-22页 |
2.2.1 分割市场股票差价及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2.2.2 A-H股差价及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2.2.3 沪港通制度实施后A-H股溢价问题研究 | 第20-22页 |
3 沪港通制度对A、H股收益率影响及价差影响因素描述性分析 | 第22-34页 |
3.1 沪港通制度对A股、H股收益率影响描述性分析 | 第22-27页 |
3.1.1 平均超额收益率和累积平均超额收益率的计算 | 第22-23页 |
3.1.2 沪港通制度对A股收益率描述性分析 | 第23-25页 |
3.1.3 沪港通制度对H股收益率描述性分析 | 第25-27页 |
3.2 信息不对称 | 第27-28页 |
3.3 流动性差异 | 第28-29页 |
3.4 投资者结构差异 | 第29页 |
3.5 投资者风险偏好差异 | 第29-31页 |
3.6 投资者需求价格弹性差异 | 第31-32页 |
3.7 融资成本差异 | 第32-33页 |
3.8 市场环境差异 | 第33-34页 |
4 模型设计与实证研究 | 第34-43页 |
4.1 样本数据准备 | 第34-37页 |
4.2 沪港通制度对A-H股差价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37-43页 |
4.2.1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 第37页 |
4.2.2 解释变量的选取 | 第37-40页 |
4.2.3 模型设计 | 第40-41页 |
4.2.4 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43-48页 |
5.1 结论 | 第43-44页 |
5.2 建议 | 第44-46页 |
5.2.1 推出创新类金融工具完善A-H股套利机制 | 第44-45页 |
5.2.2 改善两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 第45页 |
5.2.3 增加机构投资者数量比例 | 第45-46页 |
5.2.4 其它相应配套政策 | 第46页 |
5.3 本文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46-48页 |
5.3.1 创新 | 第46页 |
5.3.2 不足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