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7-16页 |
1.1 柴油车排放法规 | 第7-13页 |
1.1.1 测试循环 | 第7-11页 |
1.1.2 排放法规 | 第11-12页 |
1.1.3 我国的排放法规 | 第12-13页 |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柴油机机内净化与后处理技术综述 | 第16-34页 |
2.1 柴油机有害物的生成机理 | 第16-18页 |
2.2 柴油机有害排放物的净化方法 | 第18-27页 |
2.2.1 机内净化技术 | 第18-19页 |
2.2.2 柴油机NOx排放的后处理技术 | 第19-26页 |
2.2.3 柴油机PM排放的后处理技术 | 第26-27页 |
2.3 满足不同法规的排放控制策略 | 第27-30页 |
2.3.1 欧Ⅰ排放控制技术 | 第27页 |
2.3.2 欧Ⅱ排放控制技术 | 第27-28页 |
2.3.3 欧Ⅲ排放控制技术 | 第28-29页 |
2.3.4 欧Ⅳ排放控制技术 | 第29-30页 |
2.4 发动机工作过程数值模拟综述 | 第30-33页 |
2.4.1 发动机循环数值模拟的发展 | 第30-32页 |
2.4.2 发动机燃烧过程模拟 | 第32-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柴油机NOx催化剂的性能评价试验 | 第34-59页 |
3.1 试验系统及测试分析方法 | 第34-40页 |
3.1.1 整个系统的组成 | 第34-35页 |
3.1.2 喷醇系统 | 第35-36页 |
3.1.3 温度调节系统 | 第36-37页 |
3.1.4 分流系统 | 第37-38页 |
3.1.5 发动机基本参数 | 第38页 |
3.1.6 排气分析仪工作原理 | 第38-40页 |
3.2 乙醇选择催化还原NOx催化剂的性能研究 | 第40-44页 |
3.2.1 NOx的转化率 | 第41-42页 |
3.2.2 HC的转化率 | 第42-43页 |
3.2.3 CO的转化率 | 第43-44页 |
3.3 三效催化剂和氧化催化剂的氧化性能 | 第44-59页 |
3.3.1 三效催化剂用于柴油机尾气的净化效果 | 第44-46页 |
3.3.2 柴油机专用氧化催化剂的效果 | 第46-48页 |
3.3.3 NOx选择催化还原剂与三效催化剂组合的净化效果 | 第48-54页 |
3.3.4 NOx选择催化还原剂与氧化催化剂组合的净化效果 | 第54-59页 |
第四章 NOx催化剂与柴油机的匹配和优化 | 第59-67页 |
4.1 Sofim柴油机使用NOx催化剂的效果 | 第59-64页 |
4.1.1 原机欧II达标测试 | 第59页 |
4.1.2 单独使用NOx催化剂的欧III测试结果 | 第59-62页 |
4.1.3 使用SCR+Oxi组合的欧III测试结果 | 第62-64页 |
4.2 乙醇还原剂喷射控制策略的优化 | 第64-67页 |
4.2.1 优化策略 | 第64-65页 |
4.2.2 优化后的净化效果 | 第65-67页 |
第五章 带NOx催化剂后处理系统的柴油机工作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67-75页 |
5.1 发动机工作过程的建模 | 第67-72页 |
5.2 原机模型的试验验证 | 第72-73页 |
5.3 后处理系统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 第73-75页 |
第六章 总结及建议 | 第75-77页 |
6.1 研究结果 | 第75-76页 |
6.2 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附表 乙醇和燃油加权消耗量的计算 | 第80-82页 |
致谢、声明 | 第82-83页 |
本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