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3-26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3-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3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8-22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评述 | 第22-23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1.3.1 论文的逻辑思路 | 第2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5-26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6-34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6-27页 |
2.1.1 县域经济的含义 | 第26页 |
2.1.2 组团式发展的涵义 | 第26-27页 |
2.2 县域经济组团式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7-34页 |
2.2.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第27-29页 |
2.2.2 产业经济学理论 | 第29-30页 |
2.2.3 发展经济学理论 | 第30-32页 |
2.2.4 空间经济组织理论 | 第32-34页 |
第3章 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第34-46页 |
3.1 湖南县域分布基本情况 | 第34-37页 |
3.2 湖南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 第37-40页 |
3.2.1 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 第37-38页 |
3.2.2 湖南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 第38-40页 |
3.3 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 第40-43页 |
3.3.1 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 第40-42页 |
3.3.2 湖南县域经济发展主要特征 | 第42-43页 |
3.4 湖南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 第43-46页 |
3.4.1 城郊型经济发展模式 | 第43页 |
3.4.2 民营经济发展模式 | 第43-44页 |
3.4.3 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 第44页 |
3.4.4 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 | 第44页 |
3.4.5 园区经济发展模式 | 第44-45页 |
3.4.6 特色经济发展模式 | 第45页 |
3.4.7 以产业梯度转移为导向的“承接式”发展模式 | 第45-46页 |
第4章 湖南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64页 |
4.1 湖南县域经济发展梯度分布 | 第46-54页 |
4.1.1 变量的选取 | 第46页 |
4.1.2 模型设定与计算 | 第46-51页 |
4.1.3 县域综合梯度分布及分析 | 第51-54页 |
4.2 湖南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因素实证研究 | 第54-59页 |
4.2.1 指标和模型的选取 | 第54-57页 |
4.2.2 实证分析 | 第57-59页 |
4.3 湖南经济发展差异因素实证结果分析 | 第59-64页 |
4.3.1 第一梯度PanelData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4.3.2 第二梯度PanelData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4.3.3 第三梯度PanelData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4.3.4 第四梯度PanelData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第5章 县域经济组团式发展形成机理 | 第64-74页 |
5.1 县域经济组团式发展依据 | 第64-66页 |
5.1.1 县域经济组团式发展的前提 | 第64-65页 |
5.1.2 县域经济组团式发展的规律 | 第65页 |
5.1.3 县域经济组团式发展空间结构模式 | 第65-66页 |
5.2 影响县域经济组团式发展的因素分析 | 第66-70页 |
5.2.1 区位要素 | 第67页 |
5.2.2 资源禀赋 | 第67-68页 |
5.2.3 经济发展水平 | 第68页 |
5.2.4 产业结构 | 第68-69页 |
5.2.5 产业集聚 | 第69页 |
5.2.6 分工与协作 | 第69-70页 |
5.3 湖南省县域经济组团式发展格局 | 第70-74页 |
5.3.1 长株潭经济区 | 第70-71页 |
5.3.2 环洞庭湖经济圈 | 第71-72页 |
5.3.3 大湘西经济区 | 第72页 |
5.3.4 大湘南经济区 | 第72-74页 |
第6章 湖南县域经济组团式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 第74-79页 |
6.1 体制性因素 | 第74-75页 |
6.1.1 地方财税体制引起基层政府事权和财权不对称 | 第74页 |
6.1.2 县域金融体制带来县域经济发展资金短缺 | 第74-75页 |
6.1.3 “市管县”体制抑制县域经济活力 | 第75页 |
6.2 县域政府失灵 | 第75-77页 |
6.2.1 县域政府失灵的表现 | 第75-76页 |
6.2.2 县级政府失灵的负面影响 | 第76-77页 |
6.3 区位因素 | 第77页 |
6.4 产业结构与资源环境因素 | 第77-78页 |
6.5 产业集聚因素 | 第78-79页 |
第7章 国内外县域经济组团式发展借鉴 | 第79-87页 |
7.1 国外县域经济组团式发展 | 第79-84页 |
7.1.1 美国 | 第79-80页 |
7.1.2 法国 | 第80-82页 |
7.1.3 日本 | 第82-83页 |
7.1.4 启示与借鉴 | 第83-84页 |
7.2 国内县域经济组团式发展 | 第84-87页 |
7.2.1 河南省县域经济组团 | 第84页 |
7.2.2 广西自治区县域经济组团 | 第84-85页 |
7.2.3 苏南组团 | 第85页 |
7.2.4 珠江组团 | 第85-86页 |
7.2.5 启示与借鉴 | 第86-87页 |
第8章 湖南县域经济组团式发展整体构架 | 第87-97页 |
8.1 湖南县域经济组团协同发展战略 | 第87-93页 |
8.1.1 县域经济组团协同发展的内涵 | 第87页 |
8.1.2 协同发展模式是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的合理选择 | 第87-89页 |
8.1.3 湖南县域经济组团协同发展战略 | 第89-93页 |
8.2 湖南县域经济组团发展布局 | 第93-97页 |
8.2.1 基于组团式发展县域经济空间布局 | 第93-94页 |
8.2.2 基于组团式发展县域经济产业布局 | 第94-97页 |
第9章 湖南县域经济组团式发展提升路径与合作协调机制 | 第97-106页 |
9.1 湖南县域经济组团式发展提升路径 | 第97-100页 |
9.1.1 以长株潭极化区统领湖南县域经济组团发展 | 第97页 |
9.1.2 以城市圈核心区辐射湖南县域经济组团式发展 | 第97-98页 |
9.1.3 以完善的网状交通轴线促进湖南县域经济组团式发展 | 第98页 |
9.1.4 以新型城镇化促进湖南县域经济组团式发展 | 第98-99页 |
9.1.5 以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促进湖南县域经济组团式发展 | 第99-100页 |
9.1.6 以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促进湖南县域经济组团式发展 | 第100页 |
9.2 湖南县域经济组团式发展合作协调机制 | 第100-106页 |
9.2.1 合作协调困境 | 第100-101页 |
9.2.2 合作协调机制构建 | 第101-106页 |
第10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06-110页 |
10.1 主要结论 | 第106-107页 |
10.2 政策建议 | 第107-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9页 |
科研成果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作者简历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