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3 简要评论 | 第14页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 | 第18-21页 |
2.1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内涵 | 第18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力转移理论 | 第18-19页 |
2.2.2 新劳动力迁移理论 | 第19-21页 |
第3章 吉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与问题 | 第21-28页 |
3.1 吉林省农村劳动力供给现状 | 第21-24页 |
3.1.1 劳动力总量过剩 | 第21-23页 |
3.1.2 劳动力结构性短缺 | 第23-24页 |
3.2 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 第24-26页 |
3.3 吉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3.3.1 农村劳动力输出盲目 | 第26-27页 |
3.3.2 转移进程缓慢 | 第27页 |
3.3.3 缺乏系统有效的促进转移的措施 | 第27-28页 |
第4章 制约吉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 第28-32页 |
4.1 产权不明,土地流转不利 | 第28-29页 |
4.2 户籍制度阻碍农民在城市落户 | 第29页 |
4.3 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 第29-30页 |
4.5 劳动力市场制度不健全 | 第30页 |
4.6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 第30-31页 |
4.7 高房价和住房制度的阻碍 | 第31-32页 |
第5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借鉴 | 第32-36页 |
5.1 主要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模式 | 第32页 |
5.2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转移模式 | 第32-33页 |
5.3 经验借鉴 | 第33-36页 |
第6章 促进吉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 第36-42页 |
6.1 明确土地所有权,实现土地有效流转 | 第36-37页 |
6.1.1 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 第36页 |
6.1.2 明确土地产权制度 | 第36-37页 |
6.2 以居住证制度保证农民获得城市相关福利和身份 | 第37页 |
6.3 完善相关制度,统筹建设城乡劳动力市场 | 第37-38页 |
6.4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和运作立法 | 第38页 |
6.5 构建继续教育培训体系 | 第38-40页 |
6.6 完善城市保障房分配制度 | 第40-42页 |
第7章 结论 | 第42-43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42页 |
7.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作者简介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