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2.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区域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区域 | 第14-15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 第16-25页 |
2.1 相关理论 | 第16-18页 |
2.1.1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 第16-17页 |
2.1.2 区域经济协调理论 | 第17-18页 |
2.2 研究综述 | 第18-25页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9-25页 |
第3章 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地理经济社会总体环境特征 | 第25-33页 |
3.1 自然地理特征 | 第25-27页 |
3.1.1 复杂的地势地形 | 第25页 |
3.1.2 众多的河湖水系 | 第25-26页 |
3.1.3 多样的气候类型 | 第26页 |
3.1.4 丰富的自然资源 | 第26-27页 |
3.2 经济发展特征 | 第27-31页 |
3.2.1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发展水平欠佳 | 第27-30页 |
3.2.2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产业多元化程度缓 | 第30-31页 |
3.3 人文社会特征 | 第31-33页 |
3.3.1 特殊的经济区位 | 第31页 |
3.3.2 欠佳的交通条件 | 第31-32页 |
3.3.3 复杂的人口构成 | 第32-33页 |
第4章 云南省县域经济密度时空差异评价体系 | 第33-42页 |
4.1 指标筛选 | 第33-35页 |
4.2 数据来源 | 第35页 |
4.3 评价方法 | 第35-38页 |
4.4 权重确定 | 第38-42页 |
第5章 云南省县域经济密度及集聚程度时空特征 | 第42-61页 |
5.1 经济密度时空变化 | 第42-52页 |
5.1.1 县域差异两极分化,呈现波动减小趋势 | 第46-47页 |
5.1.2 高值滇中集中分布,低值分布广范围大 | 第47-50页 |
5.1.3 排名变动幅度较大,少数县域下降明显 | 第50-52页 |
5.2 集聚程度时空差异 | 第52-61页 |
5.2.1 集聚特征明显,程度逐渐加强 | 第53-55页 |
5.2.2 高高集聚稳定,核心边缘显著 | 第55-61页 |
第6章 云南省县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及对策 | 第61-67页 |
6.1 发展路径 | 第61-63页 |
6.1.1 继续支持发达县域,注重发展欠发达县域 | 第61-62页 |
6.1.2 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科学有效地政府调控 | 第62-63页 |
6.2 发展对策 | 第63-67页 |
6.2.1 全面改革管理体制 | 第63页 |
6.2.2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 | 第63-64页 |
6.2.3 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 第64-65页 |
6.2.4 深化产业协调发展 | 第65-67页 |
第7章 结论与不足 | 第67-69页 |
7.1 结论 | 第67页 |
7.2 不足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