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一 绪论 | 第9-11页 |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现状 | 第9页 |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0-11页 |
| 1.研究方法 | 第10页 |
| 2.研究创新点 | 第10-11页 |
| 二 林丙恭的家世与生平 | 第11-16页 |
| (一)林丙恭的家世 | 第11-12页 |
| (二)林丙恭生平勾勒 | 第12-16页 |
| 三 《蕉阴补读庐诗稿》稿本述略 | 第16-30页 |
| (一)《蕉阴补读庐诗稿》的版本特征及成书时间 | 第16-17页 |
| (二)《蕉阴补读庐诗稿》的各卷特征 | 第17-22页 |
| (三)林丙恭诗歌的题材和主题 | 第22-27页 |
| 1.家居即景诗 | 第22页 |
| 2.山水行旅诗 | 第22-23页 |
| 3.记事抒情诗 | 第23-26页 |
| 4.唱和酬应诗 | 第26-27页 |
| (四)《蕉阴补读庐诗稿》的文献价值 | 第27-30页 |
| 1.对研究台州文人结社史的价值 | 第27-28页 |
| 2.对研究温岭社会生活史的价值 | 第28-30页 |
| 四 《蕉阴补读庐文稿》稿本述略 | 第30-42页 |
| (一)《蕉阴补读庐文稿》的版本特征、主要内容及成书时间 | 第30-31页 |
| (二)《蕉阴补读庐文稿》校者考 | 第31-33页 |
| (三)林丙恭的学术成就考论 | 第33-38页 |
| 1.经史考证成就 | 第33-35页 |
| 2.乡邦文献的整理及谱学成就 | 第35-38页 |
| (四)《蕉阴补读庐文稿》的文献价值 | 第38-42页 |
| 1.保存大量的林氏论学资料 | 第38-39页 |
| 2.弥补地方文献资料的不足 | 第39-42页 |
| 五 《老子索微》稿本述略 | 第42-47页 |
| (一)《老子索微》的版本特征和撰述缘由 | 第42-43页 |
| (二)《老子索微》的作序时间考 | 第43-44页 |
| (三)《老子索微》解经的特点与局限 | 第44-47页 |
| 1.《老子索微》解经的特点 | 第44-45页 |
| 2.《老子索微》解经的局限 | 第45-47页 |
| 六 《台学源流补》稿本述略 | 第47-53页 |
| (一)“台学”的由来与发展 | 第47-48页 |
| (二)《台学源流补》的版本特征 | 第48-49页 |
| (三)《台学源流补》各卷内容及诸家师承关系考论 | 第49-50页 |
| (四)略论《台学源流补》的优点与局限 | 第50-53页 |
| 七 林丙恭的辑佚书及其他 | 第53-60页 |
| (一)林丙恭辑佚的著作 | 第53-57页 |
| 1.辑《花山九老诗存》 | 第53-54页 |
| 2.抄辑《台州采芹录》 | 第54-55页 |
| 3.辑《灏亭先生诗集补遗》与《灏亭文集》 | 第55-56页 |
| 4.辑《壶舟先生文存》和《今樵先生文存》 | 第56-57页 |
| (二)林丙恭校印的古籍 | 第57-60页 |
| 1.校印《江槛集拾遗》 | 第58页 |
| 2.校印《集材诗集》《江南游草》《倦吟杂录》 | 第58-59页 |
| 3.校印《夏小正注》 | 第59-60页 |
| 八 林丙恭藏书的几个问题 | 第60-63页 |
| (一)藏书楼之名:凌沧阁或海沧阁 | 第60-61页 |
| (二)藏书数量与散佚之原因 | 第61页 |
| (三)藏书特色 | 第61-63页 |
| 1.以乡贤著述为主 | 第62页 |
| 2.多稿本与抄本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在校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