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能源转型的绿色金融政策支持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0-12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2-13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第13-16页
        1.3.1 研究思路第13-14页
        1.3.2 研究内容第14-16页
2 相关理论基础第16-25页
    2.1 概念界定第16-19页
        2.1.1 供给侧改革第16页
        2.1.2 能源转型第16-17页
        2.1.3 绿色金融第17-18页
        2.1.4 能源金融第18页
        2.1.5 能源绿色金融政策第18-19页
    2.2 绿色金融政策对能源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第19-20页
    2.3 绿色金融政策支持能源转型的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第20-23页
        2.3.1 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第20-21页
        2.3.2 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第21页
        2.3.3 马克思主义能源价值观第21-22页
        2.3.4 马克思主义政策理论第22-23页
    2.4 能源转型下绿色金融政策理论第23-25页
3 我国能源转型的绿色金融政策的发展现状与成效第25-35页
    3.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能源转型的绿色金融政策的发展现状第25-29页
        3.1.1 我国能源转型的绿色金融政策的发展历程第25-27页
        3.1.2 发达国家能源转型的绿色金融政策的发展经历第27-29页
    3.2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能源转型的绿色金融政策的发展成效第29-35页
        3.2.1 我国能源转型的绿色金融政策的发展成效第29-32页
        3.2.2 发达国家能源转型的绿色金融政策实施经验第32-35页
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能源绿色金融政策实施问题及成因分析第35-40页
    4.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能源转型的绿色金融政策实施的问题分析第35-37页
        4.1.1 地方政府执行偏差,在政策体系推动中的实施效果不明显第35页
        4.1.2 金融产品创新性不足且结构单一,对能源转型支持力度较弱第35-36页
        4.1.3 缺乏专门的能源绿色金融业务机构,沟通机制不畅通第36页
        4.1.4 能源绿色金融缺乏政府政策支持体系实施基本保障第36-37页
    4.2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能源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实施困境的成因分析第37-40页
        4.2.1 地方政府认知不足和职能错位导致政策制定不充分,实施效果不佳第37-38页
        4.2.2 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政策执行缺乏政府经济手段支持与人才支撑第38页
        4.2.3 绿色金融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监督制约机制缺失第38-39页
        4.2.4 绿色评级系统不健全,企业缺乏参与积极性第39-40页
5 完善我国能源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促进能源优化升级的策略构建第40-47页
    5.1 加强政府在能源绿色金融政策构建上的支持力度第40-41页
        5.1.1 加大对能源转型的绿色财政支持第40页
        5.1.2 完善绿色财政贴息机制并鼓励绿色能源贷款第40-41页
    5.2 政府引导发挥金融系统主体地位加强能源绿色金融创新第41-43页
        5.2.1 政府鼓励绿色证券融资和业务创新第41-42页
        5.2.2 政策引导碳金融和碳交易制度创新第42页
        5.2.3 鼓励绿色能源信贷政策创新第42-43页
        5.2.4 加强绿色能源保险制度创新第43页
    5.3 加强我国能源绿色金融体系的特色性制度建设第43-45页
        5.3.1 成立专门的绿色金融业务机构第43-44页
        5.3.2 健全绿色金融机构的建设标准和工作流程第44页
        5.3.3 健全绿色金融的监管制度第44-45页
    5.4 完善企业绿色征信和绿色评级体系第45-47页
        5.4.1 构建并完善企业绿色征信管理制度第45页
        5.4.2 建立绿色评级系统第45-47页
6 结论和展望第47-49页
    6.1 研究结论第47页
    6.2 研究不足和未来展望第47-49页
        6.2.1 研究不足第47-48页
        6.2.2 未来展望第48-49页
致谢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问题研究
下一篇:新常态下农民工人力资本问题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力资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