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统计方法及引文分析指标 | 第12-14页 |
一、数据来源 | 第12-14页 |
(一)检索词 | 第12-13页 |
(二)古籍中消渴相关方剂的提取规范 | 第13页 |
(三)古籍成书年代及其间先后次序的判定原则 | 第13页 |
(四)古籍中消渴相关方剂引用关系的判定原则 | 第13-14页 |
二、引文分析指标 | 第14页 |
第二部分 数据与讨论 | 第14-83页 |
一、以古医籍为单位的总体引文分析指标结果 | 第14-15页 |
(一)引文量结果 | 第14页 |
(二)自引量分析 | 第14-15页 |
二、中国古代各历史阶段消渴相关方剂核心古籍的提出 | 第15-57页 |
(一)先秦两汉时期 | 第15页 |
(二)魏晋隋唐五代时期 | 第15-23页 |
(三)宋金元时期 | 第23-36页 |
(四)明朝时期 | 第36-46页 |
(五)清朝前中期(至1840年) | 第46-57页 |
三、各历史阶段消渴相关方剂核心古籍时间变化曲线 | 第57-68页 |
(一)核心中医古籍时间衰减曲线 | 第57-61页 |
(二)各时代核心中医古籍时间衰减曲线 | 第61-68页 |
四、消渴相关核心方剂的提出及其时间变化曲线 | 第68-83页 |
(一)消渴相关核心方剂提出的依据 | 第68-70页 |
(二)消渴相关核心方剂引用数随时代变化的趋势及讨论 | 第70-83页 |
第三部分 结语 | 第83-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89页 |
综述 | 第89-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8页 |
附录 | 第98-240页 |
附表 1《中华医典》中所有书目中方剂引用关系列表 | 第98-162页 |
附录 2 中医古籍(先秦至1840年)消渴相关方剂古籍间引用关系 | 第162-24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第240-241页 |
致谢 | 第241-242页 |
个人简历 | 第2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