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8-9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 第9-1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3.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0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1.4.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第2章 流域生态补偿理论基础 | 第12-18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2.1.1 水足迹的内涵 | 第12页 |
2.1.2 流域生态补偿的内涵 | 第12-13页 |
2.2 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 | 第13-15页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第13页 |
2.2.2 外部性理论 | 第13-14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4页 |
2.2.4 生态服务价值理论 | 第14-15页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2.3.1 水足迹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2.3.2 流域生态补偿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16-18页 |
第3章 建立赣江流域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18-24页 |
3.1 赣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分析 | 第18-21页 |
3.1.1 赣江流域概况 | 第18-19页 |
3.1.2 赣江流域水质状况 | 第19-20页 |
3.1.3 赣江流域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分析 | 第20-21页 |
3.2 建立赣江流域生态补偿的必要性 | 第21-22页 |
3.3 建立赣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可能性 | 第22-24页 |
第4章 基于水足迹理论的赣江流域生态补偿的定量研究 | 第24-38页 |
4.1 赣江流域生态补偿定量核算的程序 | 第24-25页 |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25-26页 |
4.3 计量模型 | 第26-30页 |
4.3.1 水足迹量化模型 | 第26-28页 |
4.3.2 生态补偿标准模型 | 第28-30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30-35页 |
4.4.1 水足迹生产总量变化 | 第30-32页 |
4.4.2 农作物生产水足迹组成及其动态变化 | 第32-33页 |
4.4.3 动物产品水足迹组成及其动态变化 | 第33-34页 |
4.4.4 各类生产水足迹总量的动态变化 | 第34-35页 |
4.5 赣江流域上下游城市生态补偿标准 | 第35-36页 |
4.6 赣江流域上下游城市补偿标准分析小结 | 第36-38页 |
第5章 赣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建议 | 第38-42页 |
5.1 扩大流域补偿的范围,加大生态补偿力度 | 第38页 |
5.2 完善流域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 | 第38-39页 |
5.3 探索建立混合型的生态补偿模式 | 第39-40页 |
5.4 完善流域生态补偿制度体系和法律法规建设 | 第40-41页 |
5.5 引导并激励社会公众的深度参与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