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司法认定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1页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构成要件 | 第11-25页 |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客观方面 | 第11-17页 |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四性” | 第11-16页 |
(二)扰乱金融秩序的认定 | 第16-17页 |
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客体 | 第17-20页 |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单一客体还是双重客体 | 第17-18页 |
(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中存款人的性质 | 第18-20页 |
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主观方面 | 第20-25页 |
(一)间接故意可否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 第20-22页 |
(二)吸收资金的目的与用途是否影响定罪 | 第22-25页 |
第二章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典型表现形式 | 第25-33页 |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传统表现形式 | 第25-27页 |
(一)合会 | 第25-26页 |
(二)委托理财 | 第26-27页 |
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在网络背景下的变异形式 | 第27-33页 |
(一)P2P网贷 | 第27-30页 |
(二)共享单车 | 第30-33页 |
第三章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犯罪形态 | 第33-41页 |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共犯 | 第33-35页 |
(一)单位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时共犯的认定 | 第33-34页 |
(二)P2P网贷平台与借款人成立共犯的情形 | 第34-35页 |
二、行为犯与结果犯之争 | 第35-38页 |
(一)行为犯与结果犯的界限 | 第35-36页 |
(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结果犯 | 第36-38页 |
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未完成形态 | 第38-41页 |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有无未遂犯 | 第38-39页 |
(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有无中止犯 | 第39-41页 |
第四章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刑民衔接 | 第41-46页 |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相关民事案件的处理顺序 | 第41-42页 |
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赃款追缴 | 第42-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