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买卖居间人如实告知义务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2页 |
一、房屋买卖居间人如实告知义务概述 | 第12-16页 |
(一) 房屋买卖居间人的界定及分类 | 第12-14页 |
1. 房屋买卖居间人的界定 | 第12-13页 |
2. 房屋买卖居间人的分类 | 第13-14页 |
(二) 居间人如实告知义务的概念及性质 | 第14-16页 |
1. 居间人如实告知义务的概念 | 第14-15页 |
2. 居间人如实告知义务的性质 | 第15-16页 |
二、房屋买卖居间人如实告知制度之必要性 | 第16-19页 |
(一) 矫正信息不对称的法律手段 | 第16-18页 |
1. 如实告知义务制度化 | 第16-17页 |
2. 居间博弈模型 | 第17-18页 |
(二) 践行合同原则的基本要求 | 第18-19页 |
1. 诚实信用原则 | 第18页 |
2. 公平原则 | 第18-19页 |
三、房屋买卖居间人如实告知义务现状分析 | 第19-23页 |
(一) 立法现状分析 | 第19-20页 |
1. 高位阶法缺位 | 第19-20页 |
2. 地方规范雷同 | 第20页 |
(二) 实务争议梳理 | 第20-23页 |
1. 告知标准参差不齐 | 第20-21页 |
2. 调查核实程度不一 | 第21-22页 |
3. 责任性质辨析不清 | 第22-23页 |
4. 责任分配存在分歧 | 第23页 |
四、房屋买卖居间人如实告知义务制度架构 | 第23-38页 |
(一) 主、客体结合的告知标准 | 第23-27页 |
1. 主体标准 | 第24-26页 |
2. 客体标准 | 第26-27页 |
(二) 如实告知信息的类型 | 第27-32页 |
1. 真实的房源信息 | 第28-30页 |
2. 现行国家政策、法规 | 第30页 |
3. 其他重要信息 | 第30-32页 |
(三) 居间人负有调查核实义务 | 第32-36页 |
1. 符合法律解释学的逻辑 | 第32-35页 |
2. 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 第35-36页 |
(四) 如实告知的方式 | 第36-38页 |
1. 书面告知与口头告知相结合 | 第36-37页 |
2. 主动、及时告知 | 第37页 |
3. 全面告知 | 第37-38页 |
五、房屋买卖居间人违反如实告知义务的责任承担 | 第38-46页 |
(一) 责任性质 | 第38-40页 |
(二) 责任形式 | 第40-43页 |
1. 严重违约 | 第41-42页 |
2. 轻微违约 | 第42-43页 |
(三) 责任分担 | 第43-45页 |
(四) 责任免除 | 第45-46页 |
1. 法定免责 | 第45-46页 |
2. 约定免责 | 第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