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关于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关于大学生友谊观的研究 | 第11-13页 |
1.2.3 关于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与友谊观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基本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23页 |
2.1 社会支持与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 第15-18页 |
2.1.1 社会支持 | 第15-16页 |
2.1.2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 第16-18页 |
2.2 大学生友谊与友谊观 | 第18-23页 |
2.2.1 大学生友谊 | 第18-20页 |
2.2.2 大学生友谊观的内涵 | 第20-23页 |
3 大学生友谊观及其社会支持网络现状调查 | 第23-34页 |
3.1 调查情况简介 | 第23-24页 |
3.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4-33页 |
3.2.1 大学生交友现状调查分析 | 第24-26页 |
3.2.2 大学生对交友的认识调查分析 | 第26-29页 |
3.2.3 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的构成成分调查分析 | 第29-31页 |
3.2.4 大学生友谊在社会支持网络中满足需求调查分析 | 第31页 |
3.2.5 大学生友谊在社会支持网络的地位调查分析 | 第31-33页 |
3.3 调查结论 | 第33-34页 |
4 大学生友谊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4-43页 |
4.1 大学生友谊观存在的问题表现 | 第34-37页 |
4.1.1 功利化的交友方式 | 第34-35页 |
4.1.2 实用主义的交友方式 | 第35页 |
4.1.3 交友观念的极端性 | 第35-37页 |
4.1.4 交友观念冷漠性 | 第37页 |
4.2 大学生友谊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7-43页 |
4.2.1 社会客观原因 | 第38-39页 |
4.2.2 个体主观原因 | 第39-41页 |
4.2.3 文化传统的影响 | 第41-43页 |
5 大学生友谊观及其社会支持网络的优化 | 第43-47页 |
5.1 大学生友谊观优化 | 第43-44页 |
5.1.1 提高自我认知水平 | 第43页 |
5.1.2 完善自我性格 | 第43页 |
5.1.3 提升与人沟通的能力 | 第43-44页 |
5.1.4 摒弃功利的交友心态 | 第44页 |
5.2 大学生家庭支持系统的优化 | 第44页 |
5.2.1 发挥家庭支持基础作用 | 第44页 |
5.2.2 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理念 | 第44页 |
5.3 学校及社会支持系统优化 | 第44-47页 |
5.3.1 有针对性的处理学生交友需求的问题 | 第44-45页 |
5.3.2 根据不同交友障碍开展个别辅导与咨询 | 第45页 |
5.3.3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 | 第45-46页 |
5.3.4 从社会风气上积极倡导正确的友谊观 | 第46-47页 |
6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52页 |
附录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