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一) 关于口岸物流的研究 | 第11-13页 |
(二) 关于口岸物流协同发展的研究 | 第13-14页 |
(三) 对于皖江口岸的进出口物流的研究 | 第14页 |
三、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4-17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三) 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主要概念的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一、口岸、皖江口岸的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一) 口岸的概念 | 第17-18页 |
(二) 皖江口岸的概念 | 第18页 |
二、口岸物流概念、特点 | 第18-20页 |
(一) 口岸物流的概念 | 第18-19页 |
(二) 口岸物流的特点 | 第19-20页 |
三、供应链管理理论 | 第20-21页 |
(一) 供应链 | 第20页 |
(二) 供应链管理 | 第20-21页 |
四、协同理论 | 第21-23页 |
(一) 协同理念的概念 | 第21页 |
(二) 口岸物流协同的分类 | 第21-23页 |
第三章 皖江口岸进出口物流的综合环境分析 | 第23-39页 |
一、皖江口岸进出口物流综合环境 | 第23-35页 |
(一) 岸线资源和区域交通网络基本概况 | 第23-26页 |
(二) 皖江口岸进出口物流运营情况 | 第26-30页 |
(三) 腹地城市状况 | 第30-33页 |
(四) 政策方面 | 第33-34页 |
(五) 外部竞争状况 | 第34-35页 |
二、皖江口岸进出口物流SWOT分析 | 第35-37页 |
(一) SWOT分析方法 | 第35页 |
(二) 皖江口岸进出口物流SWOT分析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皖江口岸协同层次布局和发展策略分析 | 第39-48页 |
一、皖江口岸协同的层次布局-基于聚类分析法 | 第39-42页 |
(一) 聚类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第39页 |
(二) 皖江口岸层次聚类分析 | 第39-42页 |
二、皖江口岸进出口物流协同目标定位和发展策略 | 第42-44页 |
(一) 横向协同发展策略 | 第42-43页 |
(二) 纵向协同发展策略 | 第43-44页 |
三、皖江口岸进出口物流协同发展策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44-47页 |
(一) 皖江口岸进出口物流协同发展策略的必要性 | 第44-45页 |
(二) 皖江口岸进出口物流协同发展策略的可行性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皖江口岸进出口物流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8-56页 |
一、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 第48-51页 |
(一) 转变思想,建立协同的服务型政府 | 第48页 |
(二) 设立专门机构,建立公共信息平台 | 第48-49页 |
(三)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集疏运网络 | 第49-51页 |
二、口岸企业层面 | 第51-56页 |
(一) 深化口岸间的合作,拓展横向协同 | 第51-52页 |
(二) 深化纵向协同,拓深口岸物流供应链 | 第52-53页 |
(三) 提高服务品质,树立品牌形象 | 第53-54页 |
(四) 共同推进标准化建设,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 第54页 |
(五) 加快培养口岸物流人才 | 第54-56页 |
结束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页 |